最近特斯拉的瓜有点大,不是新款车降价,也不是自动驾驶出新政,而是掌舵人马斯克可能要"撂挑子"。核心原因是他那个1万亿美元的薪酬方案要在11月6日股东大会投票,董事会主席登霍姆都放话了:要是通不过,公司早备好了马斯克离职的B计划。作为常关注汽车圈的人,咱得捋捋这事儿到底咋回事,对咱们车主和行业又有啥影响。
先搞懂这个"天价薪酬"到底是啥。不是直接发1万亿美元现金,而是个10年期的绩效计划,得完成12个硬目标才行。比如特斯拉市值要冲到8.5万亿美元(现在才两千多亿),还要交付2000万辆车、搞出数百万台自动驾驶出租车和机器人,完成了才能拿到12%的股票,算下来差不多1万亿美元。马斯克还说,拿到这些股票后他的投票权能到25%,防止被激进股东赶下台。
这方案争议大了去了。两家权威咨询公司ISS和Glass Lewis直接反对,说金额太夸张,还稀释股东股权。但董事会也在硬刚,登霍姆带着人挨个找大机构股东谈,甚至让Optimus机器人去纳斯达克门口发糖吸睛,就是想拉散户股东的票——毕竟特斯拉30%股东是散户,比行业常规高不少。最新股价也能看出市场态度,10月29日跌到256.26美元,今年才涨12%,跑输标普500的17%,显然投资者在观望。
最关键的是,马斯克是认真的。他早说了,要是方案通不过,就把精力多放在SpaceX和xAI上。登霍姆也证实了,跟马斯克聊过,大概率会离职或躺平。那特斯拉真能离得开他?客观说,马斯克的"疯子式创新"是特斯拉的核心标签,从Model S颠覆高端市场到压注4680电池,再到死磕自动驾驶,都是他拍板的。但反过来说,车型更新慢、品控槽点多,也跟他精力分散有关。
董事会的B计划也值得说道,内部继任是首选,重点提了朱晓彤。咱车迷对他不陌生,管过全球生产和中国区运营,上海超级工厂能快速投产、Model 3/Y产能暴涨都有他的功劳,算是实战派。当然也不排除外聘,但业内都觉得内部人选更稳,毕竟特斯拉的体系太特殊。甚至还有多人共管的预案,看来董事会是真怕了。
往深了想,这事儿不只是特斯拉的家务事,更是新能源行业的一次"大考"。特斯拉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造车本身,而是马斯克画的"科技大饼"能让投资者买账,从而支撑巨额研发投入。要是他走了,自动驾驶出租车、人形机器人这些远期项目会不会搁浅?毕竟传统车企拼产能、拼性价比已经追上来了。
对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短期影响可能不大,Model 3/Y的改款、降价节奏早有规划。但长期看,要是特斯拉没了马斯克的"激进buff",会不会变成第二个大众或丰田?少了个搅局者,新能源行业的创新速度可能都会慢下来。当然也有好的可能,新管理层或许会更重视品控和用户体验,解决老车主吐槽的那些小问题。
现在就等11月6日的投票结果了。其实不管马斯克走不走,特斯拉都到了该"去强人依赖症"的阶段。一家成熟的车企,不能只靠一个人的远见撑着,体系力才是长久之道。这波风波,或许就是特斯拉从"马斯克的公司"变成"行业的公司"的开始,咱们接着看戏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