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产业正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 “断供风暴”。
德国大众核心工厂紧急停产,宝马、大众等巨头集体发出停工警告,究竟是什么让千亿级产业链瞬间停摆?
48 小时内,一家中国半导体企业的海外股权被强制托管,随后中方一纸禁令,竟让欧美车企陷入 “无芯可用” 的绝境。
这场牵动全球的博弈中,有人慌乱应对,有人趁机抢单,而隐藏在芯片供需背后的较量,才刚刚拉开序幕。
一场突袭引发的连锁恐慌
2025 年 9 月底,一场被业内称为 “半导体突袭” 的操作,在荷兰毫无征兆地发生,直接打破了全球半导体与汽车产业的平静。
荷兰政府在美国的施压下,罕见启用一项尘封多年的冷战时期法律,仅用 48 小时就强制托管了中国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的当地股权,同时紧急暂停了中方 CEO 的职务。
这一操作并非单纯的商业监管行为,背后直指美国主导的技术管控逻辑。
其核心依据是美国推行的 “50% 穿透规则”,该规则赋予美国 “长臂管辖权”,只要芯片设备或产品中含有的美国技术比例超过阈值,美国就能对其实施管控。
荷兰正是借这一规则,以 “国家安全” 为借口,完成了对中资企业关键节点的精准打击。
而这一行为的最终目标,是切断中资对国际半导体产业链核心环节的控制,进一步巩固技术领域的垄断地位。
这场突袭的影响迅速传导至下游汽车产业。作为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市场的关键玩家,安世半导体的供应中断,直接击中了欧美车企的 “软肋”。
不久后,德国大众位于沃尔夫斯堡的核心工厂正式宣布暂停生产,涉及高尔夫、途观等全球畅销车型,成为此次危机中首个 “停摆” 的汽车巨头。
消息传出后,全球汽车行业一片哗然,原本稳定的供应链瞬间陷入 “地震”,行业担忧这只是危机的开始,更多车企可能面临停产风险。
瞄准产能命脉的精准回击
面对荷兰的突然操作,中方迅速做出反制,用精准的举措捍卫自身权益。
2025 年 10 月 4 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公告,明确禁止安世半导体位于中国境内的工厂出口特定种类芯片。
这一决策并非盲目对抗,而是基于对产业格局的深刻把握,安世半导体 80% 的产能都集中在中国,中方通过管控这一核心产能,直接掌握了博弈的主动权。
安世半导体的芯片,对汽车产业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不仅是控制车辆电能的核心部件,如同汽车的 “神经末梢”,更是支撑车辆核心功能运转的关键。
数据显示,其产品覆盖了全球 20% 的成熟芯片需求,从发动机控制到安全气囊触发,都离不开这类芯片的支持。
而更关键的是,欧美车企的芯片库存普遍仅能维持三周,这种 “刚性依赖” 让中方的反制迅速显现效果,欧美汽车产业很快陷入 “无芯可用” 的恐慌。
中方的应对不止于经济层面,更在外交领域同步发力,形成 “双轨联动” 的应对格局。
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直接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通话,在沟通中明确要求荷方纠正错误做法。
强调其强制托管行为严重破坏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台企抢单的短期效应与深层局限
就在欧美车企因芯片断供焦头烂额、荷兰政府被迫坐上谈判桌之际,台湾地区部分企业却掀起了一场 “抢单潮”,试图在供应链缺口里分得一杯羹。
台半、强茂、朋程等企业被台媒高调列为 “受益名单”,其中朋程的 48V MOSFET 模组产能直接被拉满,甚至紧急启动产线扩建计划,摆出一副全力填补供应空白的姿态。
从表面看,这似乎是市场自发的供需调节,实则暗藏对全局博弈的微妙影响。
但深入分析便会发现,台企的 “趁势接单” 存在明显局限。其紧急承接的订单并非覆盖安世半导体的全品类产品。
而是集中在特定型号上,比如朋程重点发力的 48V MOSFET 模组,仅能满足车企部分非核心部件需求,无法替代安世在车规级芯片领域的全面供应能力。
更关键的是,欧美车企向台企下订单,本质是 “救火式” 的应急之举。
面对仅能维持三周的库存,他们不得不寻找短期缓冲,却清楚台企产品尚未通过完整的车规认证,难以成为长期供应商。
这种 “临时补位” 不仅无法真正解决供应链危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方反制的威慑力。
原本中方通过产能管控,正以欧美车企的 “停产压力” 倒逼荷兰纠正错误,而台企的介入给了车企短暂喘息,也让荷兰获得了谈判缓冲。
但从长远来看,台企的短期逐利难以撼动安世的行业地位,更无法改变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深层格局。
博弈背后的产业反思与未来走向
要理解这场芯片博弈的影响,首先需认清安世半导体不可替代的行业地位。
它不仅稳居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前三,更是分立与功率芯片 IDM(垂直整合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
其小信号 MOSFET、ESD 保护器件的出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数十年的技术积累与品质验证,构建起难以逾越的行业壁垒。
也正因如此,其供应中断才会引发全球汽车产业的 “地震”,随着危机发酵,国际层面的压力逐渐向荷兰集中。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已向荷兰政府发出严厉警告,明确表示若芯片供应问题无法解决,德国汽车产业将面临全面生产限制。
要知道,汽车产业是德国经济的支柱之一,一旦全面停摆,将对欧洲经济造成连锁冲击,这无疑给荷兰的谈判立场施加了巨大压力,也让博弈格局出现新的变数。
更深远的是,这场危机彻底暴露了全球汽车产业长期奉行的 “效率至上、成本最优” 模式的脆弱性。
过去,车企为压缩成本,过度依赖单一供应链节点,忽视了风险防控;如今,“安全冗余” 正取代 “成本控制”,成为行业构建供应链的新共识。
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意识到,在地缘博弈加剧的背景下,唯有打造更具韧性、更多元化的供应链,才能抵御不可预测的风险,这也将深刻重塑未来全球汽车与半导体产业的布局逻辑。
结语
这场围绕芯片展开的博弈,既是大国技术与产业实力的较量,也是全球供应链脆弱性的集中暴露。
中方的反制是对 “经贸政治化” 的正当回应,台企的短期抢单难掩长期风险,而欧美车企的恐慌则揭示了产业链过度依赖的代价。
在全球化与地缘博弈交织的当下,唯有摒弃零和思维、重视供应链韧性,才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才是全球汽车与半导体产业突破困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