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务正业,跃跃欲试。
王晓秋和贾健旭究竟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放着好好的车不造,偏要整些不一样的活儿。
这难道是尚界和华为给的勇气?
最近一个月,上汽集团除了重夺中国上市车企集团销量冠军宝座,还搞出一系列看似“不务正业”的动作。
全资成立前沿科技公司、间接持股国产GPU独角兽、投资布局前瞻性科技公司……
这并非上汽集团一时“脑洞大开”,而是上汽集团从“拥抱华为”的借力,到“自主造魂”的一次战略跃迁!
上汽集团的目标,已不仅仅是夺回销量冠军那么简单,而是要重塑一家具有深厚底蕴中国汽车巨头的“灵魂”。
上汽集团最近的“不安分”,集中体现在两个标志性事件。
其一,10月22日,上汽前行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成立。
该注册资本2000万元的全资子公司,经营范围涵盖智能输配电、充电桩、计算机软硬件等前沿领域。
这并非简单的业务拓展,而是上汽集团面向未来打造的“科技触角”和“创新试验田”。
其二,也更具象征意义的,是上汽集团对沐曦集成电路的投资。
这家专注于高性能GPU的国产厂商,其科创板IPO已于10月24日上会通过,拟融资39.04亿元投入AI推理GPU研发。
在AI算力成为全球科技领域核心竞争力的时代,GPU被誉为数字世界的“发动机”。
上汽集团此举,意味着它不再满足于在应用层面集成技术,而是要深入到最底层、最核心的算力领域,去布局未来智能汽车的“心脏”与“大脑”。
投资沐曦股份涉足GPU,以及此前战投地平线,在未来可能为上汽集团智能驾驶研发、制造具身智能提供更稳定、高效且成本可控的底层算力支持。
若将视野放宽,上汽集团科技棋局,远不止于此。
纵观其投资版图,一条清晰的技术生态链已悄然浮现。上汽集团的这些投资绝非散点式的财务投机,而是一张精心编织、相互关联的“全栈技术生态网”。
上汽集团投资清陶能源,瞄准的是下一代固态电池技术,关乎其电动化的核心命脉。
投资Momenta、纵目科技等企业,覆盖从高阶自动驾驶到自动泊车的高频使用场景,更像是完成上汽集团在智驾领域的“神经网络”搭建。这与华为合作相辅相成,殊途同归,都是为打造一个更强大的上汽集团,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
投资斑马网络、中科创达,则让上汽集团补齐智能座舱和软件领域的拼图。
而天使轮便投资智元机器人,可视为上汽集团对于具身智能的探索,长远看更为上汽集团在智能制造、人机共融等领域抢得先手。
谁能保证上汽集团的工厂,未来不会成为AGI的流水线呢?不要忘了,特斯拉也表示擎天柱机器人是其未来发展方向。
这套投资组合拳,一旦形成技术突破并实现产业化,将直接反哺上汽集团的主营业务,形成从核心硬件到上层软件的技术闭环,大幅降低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提升产品竞争力,甚至让上汽集团从技术的“使用者”,蜕变为核心技术的“标准制定者”和“输出者”。
—延伸阅读—
尚界未参战,上汽已重夺王位
上汽集团,藏了多少惊喜?
从2017年投资Momenta开始计算,上汽集团科技投资布局已持续多年。这一系列动作,与几年前因“灵魂论”而引发的争议形成了鲜明对比。
如今看来,当初上汽集团顾虑背后并非保守与封闭,而是对产业主导权与核心价值的坚持。
从上汽集团这样一家汽车巨头角度看,“借魂”无疑存在不确定性,于是它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但也更具主导权的道路——亲自下场“造魂”。
这种战略思路,与李书福对吉利控股集团坚持科技移动出行公司的战略布局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吉利早已通过旗下千里科技、星纪时代、时空道宇等公司,在芯片、算力、手机、卫星等领域构建了庞大生态体系,还战略投资了宇树科技等独角兽公司。
上汽集团的投资版图,同样清晰地指向了机器人、芯片、算力、能源等前瞻领域。这表明,中国头部车企掌舵者已达成一种共识,即未来的汽车公司,必须是一家科技公司。
汽车产业的竞争,早已不是单一产品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生态与核心技术体系的对抗。
有投资人向《汽车K线》表示,目前中国汽车产业,上汽集团和吉利应该是最具前瞻性的上市车企。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产业供应链的安全与自主可控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战略投资布局关键领域的本土企业,上汽集团是在为自己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技术护城河”。
这不仅是商业考量,更是作为汽车“国家队”成员,基于国家战略层面的未雨绸缪。
而且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上汽集团投资的这些科技企业,本身都处于高速成长的黄金期。它们的成功,不仅能带来丰厚的财务回报,为上汽集团的转型“输血”,其核心价值在于对上汽集团估值体系的重构。
目前,券商机构普遍分析认为,上汽集团的市值被严重低估。
《汽车K线》看来,当上汽集团能向资本市场证明,其营业收入不再仅依赖于销售汽车,而是来自技术输出,又或者孵化出例如机器人、智能硬件等全新的业务板块,其估值天花板或将被彻底打开。
如今上汽集团已涉足人工智能、芯片、机器人、自动驾驶等资本市场长期追捧的热门板块,具备从传统汽车制造商向科技企业潜在战略转型能力,并让投资者对其业绩增长抱有更多想象空间。
上汽集团转型之路绝非坦途,其释放自身“野心”的背后,潜藏着不容忽视的挑战。
前瞻性研发与战略投资意味着巨大且长期的资本投入,且回报周期长、不确定性高。
在汽车行业利润率普遍承压的背景下,如何平衡短期业绩压力与长期战略投入,是上汽集团管理层必须面对的难题。
这一方面是对上汽集团管理层战略定力的考验,另一方面也是对投资眼光的一次检验。
更值得关注的是,投资众多科技公司,如何将这些外部技术成果高效地整合进自身的产品研发体系,形成“1+1>2”的协同效应,也是对上汽集团管理和技术消化能力的巨大考验。
在此之前,上汽集团首先要做的就是稳住销量基本盘。
2025年9月,上汽集团以单月销售43.98万辆、同比大增40.39%的成绩,超过比亚迪,重返巅峰。
更为关键的是,前三季度上汽集团累计销量已达到319.33万辆,向比亚迪快速逼近,让中国车企年度销冠的归属再生悬念。
自主与合资两大业务板块共同发力,成就上汽集团销量强势反弹。这在当下自主崛起、合资深受挤压的市场背景下显得颇为难得。
在自主品牌推动新能源转型的同时,合资公司仍能为集团稳住现金流与利润,证明上汽集团造车的深厚功底与市场应变能力并未丢失。这确保了其在向科技公司转型的过程中,脚下仍有坚实的土地。
Views of AutosKline:
从一家被定义为“汽车制造公司”的传统巨头,向一家“科技平台公司”进化的勇气,让资本市场看到了一个敢于打破自我边界的上汽集团。
对于这家老牌上市车企,这或许是艰难的“二次创业”,其过程很可能会伴随阵痛与争议。但正如巴菲特所说,“船停在码头是最安全的,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
对于投资者而言,上汽集团这艘“大船”当前的价值,既在于其被低估的市值,更在于展现出的清晰转型路径。
眼下销量快速回暖,证明了上汽集团基本盘稳固,而科技布局则勾勒出上汽集团的未来。
充满“野心”的上汽集团,能否真正蜕变为一家科技驱动的出行巨头,值得资本市场长期关注。但至少目前看来,它勇敢地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文字为【汽车K线】原创,内容参考素材源自上市公司公告和行业公开信息(相关公司和机构应有义务对其真实性负责);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号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同时,文章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股市风险大,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