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纪的今天,欧洲曾经标榜的“契约精神”和“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理念,如今似乎已经被践踏。如今是旧时“强盗基因”重新觉醒,还是这些年一直深藏不露,伪装得很好呢?
在9月底,荷兰决定强制冻结安世半导体总部的运营和所有股权。紧接着,英国也开始盯上了中国的半导体工厂,似乎准备再次采取行动。这种“如果不卖就抢”的态度,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原因呢?
荷兰的许多科技公司,都是从飞利浦这个巨头分出来的,安世半导体也不例外。安世半导体起初是从荷兰的恩智浦公司独立出来的,而恩智浦的前身就是飞利浦的半导体部门。
2017年,恩智浦将安世半导体拆分出去,而后,中国的闻泰科技全资收购了荷兰的安世半导体,安世半导体逐步发展为全球最大的汽车芯片供应商之一。
然而,到了今年9月底,荷兰突然宣布强制冻结安世半导体的股权和运营,令人震惊。但值得注意的是,安世半导体的大部分生产能力都集中在中国东莞的工厂。因此,在荷兰宣布冻结后,中国也采取了反制措施:禁止安世半导体的芯片出口,给荷兰施加了压力。
安世半导体的主要产品是汽车芯片,客户包括宝马、大众和福特等大型车企。尽管荷兰冻结了其总部的股权,但大多数产能都在中国,荷兰无法控制我们的生产。如果我们不再出口这些芯片,像大众和宝马这样的车企将无法继续生产汽车。
即便这些车企试图寻找其他工厂来替代,也很难短期内解决问题。因为替代工厂的产能有限,无法迅速填补这么大的缺口。
进入10月,欧洲的汽车制造商协会向荷兰发出了警告,反对荷兰强制冻结安世半导体的做法。因为这导致了欧洲众多车企无法获得汽车芯片,这种做法已经严重影响到全球供应链的稳定。
荷兰为何要采取这样的措施?其实,这背后与美国的影响有很大关系。今年6月,美国就通知荷兰,要求安世半导体更换其中国籍的CEO,才能避免被列入美国的实体清单。虽然这一行为本质上是大国之间的博弈,但荷兰这种做法却显得有些不地道,几乎像是明目张胆的抢劫。
在这种关键时刻,英国也开始插手了。英国打算“强制剥离”安世半导体位于曼彻斯特的芯片工厂。荷兰已经采取了“强制冻结”的措施,而英国则准备“强制剥离”,这一切背后都充满了强盗般的逻辑。
安世半导体的研发和芯片生产主要集中在欧洲,而芯片封装和测试的环节则主要在中国。安世半导体在全球有三个主要的芯片厂,分别位于德国汉堡、英国曼彻斯特和中国上海。
英国现在计划强制剥离的正是其中的曼彻斯特工厂,这家工厂也是属于中国的资产。英国的目标是让我们低价转卖该工厂,进行“强买强卖”。虽然英国尚未做出正式决定,但他们此前曾在2022年做过类似的事情。
在2022年,闻泰科技完成了对荷兰安世半导体的全资收购,而安世半导体随后也收购了英国的NWF芯片厂。但当时英国强制要求闻泰科技剥离对NWF芯片厂的所有股权,最终,闻泰科技不得不出售其持有的NWF芯片厂股权,失去了对该厂的控制。
英国的这一做法,实际上是配合美国的战略。闻泰科技本打算通过安世半导体收购英国的芯片厂,以从荷兰购买最先进的EUV光刻机进行生产线的升级。然而,美国对荷兰的EUV光刻机出口实施了多种限制,最终英国阻止了这一计划。
如今,英国准备再次采取类似手段,逼迫安世半导体低价转让位于曼彻斯特的芯片工厂。这种“强制剥离”比荷兰的“强制冻结”更为棘手,因为后者还有可能挽回,而前者则是一锤子买卖,完全是一种强制性的抢夺。
因此,眼下的局势依旧遵循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果断出击,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避免被动挨打。与此同时,我们的半导体产业还需要加快研发进程,特别是在先进光刻机技术上的突破,只有在这些“卡脖子”技术上取得突破,外部的科技制裁和限制才能被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