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压缩比这技术,说出来真挺玄乎的。你想啊,普通发动机要么省油但没劲,要么动力强却喝油如喝水,跟咱们选车似的,总得捏着鼻子妥协。但这技术不一样,据说能在两种状态里来回切换,高速超车时猛得很,市区堵车又特省油。
我最早听说这玩意儿还是好几年前,当时日产说攻克了这难题,号称内燃机的 “哥德巴赫猜想”。说实话,那会儿真觉得燃油车要翻身了。后来才知道,这想法二十年前就有了,萨博、奔驰都试过水,结果全折在了半路上。
到底这技术是咋干活的?其实原理不复杂,就是改变发动机里燃烧室的大小。低速省油时就把压缩比调高点,跟日系车的高燃效发动机似的;要加速超车了,立马把压缩比降下来,动力蹭地就上去。日产那台 VC-TURBO 发动机,据说能在 8:1 到 14:1 之间随便变,听着是不是特神?
可神归神,路上真见不着几辆带这技术的车。前阵子我去汽配城,跟修了二十年车的老王聊起这事儿,他直摇头:“这玩意儿看着好,修起来能把人逼疯。” 原来为了实现可变压缩比,发动机里得加一堆额外的机械结构,什么旋转谐波装置,把活塞和曲轴连得乱七八糟。零件多了,出毛病的概率就大,而且精度要求高得吓人,差一点点就密封不严,要么漏油要么爆震。
成本也是个大问题。老王说,光这一套可变机构的成本,比普通发动机贵出不少。车企要是装在十几万的家用车上,车价得涨好几万,谁乐意买单?装在豪华车上吧,现在大家都盯着电动车,燃油车的高端市场本来就小。再说了,丰田、马自达那些车企,靠固定高压缩比技术也能把油耗降下来,没必要花这冤枉钱。
我还见过个开英菲尼迪的车主,他那车就带这技术。问他体验咋样,他说高速上动力确实猛,市区油耗也还行,但保养一次比同级别车贵几百块。“最烦的是小毛病多,” 他皱着眉说,“去年冬天那个可变机构卡了一回,修了小一万,从那以后我就盼着换电车了。”
其实吧,这技术就像个 “偏科天才”。理论上啥都好,可 practical 起来全是坑。材料跟不上,高速运转的零件磨损快;控制逻辑复杂,电脑稍微反应慢点儿就出问题。更要命的是,现在电动车发展得这么快,车企都把钱砸去搞电池电机了,谁还愿意花几十年时间打磨这么个燃油技术?
记得萨博当年搞这技术的时候,用的是可移动的气缸盖,听着就不靠谱,后来果然没成。保时捷也说过要装车,结果到现在也没影。也就日产死磕到底,可量产了这么多年,还是没铺开。有时候真觉得可惜,这么个能让燃油车更完美的技术,偏偏生不逢时。
现在再想,这技术普及不了也正常。就像当年的转子发动机,情怀是有,可架不住不实用。老百姓买车图的是省心省钱,不是买个需要精心伺候的 “祖宗”。或许再过几年,等燃油车彻底成了情怀产物,这可变压缩比技术,也就只能躺在博物馆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