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是故意制造焦虑,现在开车的、走路的,估计都绕不开这个坎 —— 自动驾驶要是遇到突发情况,一边是闯红灯的行人,一边是车里的车主,它该往哪边撞?
前阵子跟一个法院的朋友吃饭,他说现在这类咨询特别多。有个案子特典型,一辆号称 “L2+” 的新能源车,高速上遇到突然窜出来的骑行者,系统犹豫了 0.3 秒,最后撞向了护栏,车主胳膊骨折了。车主家属闹着要车企赔,说 “要是直接撞人,我家先生根本不会受伤”,这话听得人心里一揪。
你别说,这事儿还真没法简单站队。我认识个政法大学的教授,他跟我说现在专家群里都快吵翻了。一派说必须保行人,毕竟行人是弱势方,这是基本伦理;另一派立马反驳,“车主花几十万买的车,凭啥成了安全垫?” 更有意思的是,有专家翻出去年那个醉驾开自动驾驶的案子,说法院都明确了 “驾驶人是最终责任人”,可真到生死瞬间,驾驶人根本来不及反应啊!
其实吧,现在市面上的自动驾驶根本不算 “全自动”。上次坐朋友的车,开着自适应巡航,前面有个塑料袋飘过来,系统立马报警让他接管。朋友事后吐槽:“关键时候还是得靠自己,这技术就是个高级辅助,别真当甩手掌柜。” 这话戳中了要害 —— 所谓的 “自动驾驶伦理”,本质上还是人类把难题甩给了机器。
有次参加行业会,车企的人私下说,他们的算法都是 “优先避险”,不会预设 “撞人还是撞车”。可真遇到二选一的极端情况呢?总不能让机器抛硬币吧。有个老交警跟我聊过,以前处理事故,看谁违章、谁超速,一目了然。现在倒好,得先查算法逻辑,比破案还复杂。
最让我纠结的是那个 “电车难题” 的老问题。课本上讨论觉得抽象,真搁现实里,根本没法用 “多数人优先” 来算。要是行人是个孩子,车主是个老人呢?要是行人全责闯红灯,车主是无辜的呢?这些变量,算法怎么算得过来?
西南政法大学有个研究科技法的老师说得实在,现在政策层面都在摸石头过河,一会儿说要 “筑牢伦理红线”,一会儿又强调 “技术不能替人担责”。说白了,就是这道题根本没标准答案。我倒觉得,与其争论保谁,不如先明确一点:现阶段别把自动驾驶吹得太神,车主的手离方向盘近点,比啥都强。
前几天在小区门口看到个试驾活动,销售拍着胸脯说 “绝对安全”。我忍不住多嘴问了句 “撞人先保谁”,销售立马支支吾吾说 “不会遇到这种情况”。这话听着就虚,技术再先进,也躲不开人性的复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