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曾展现出最“硬气”的姿态,但最终换来的却是一场忙碌而无果的闹剧。
在德国大众和日本本田先后停产之后,欧洲的汽车企业纷纷排队向安世中国寻求签字,而荷兰总部却被彻底忽视。
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荷兰官员站出来表态,称强行干预安世是“必要之恶”,也是“无奈之举”。
要理解这件事,首先要弄清楚安世半导体到底有多“抢手”。这家公司最早是荷兰飞利浦的半导体部门,但到2019年,业务陷入困境,中国闻泰科技以337亿元收购了它。出乎意料的是,中国团队接手后迅速将其盘活,全球功率器件行业排名从第11名升至第3名,2024年营收达到147亿元,还为荷兰缴纳了1.3亿欧元企业所得税。
安世最核心的能力在于生产车规级芯片,比如小信号二极管、ESD保护器件等,其出货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一辆中高端汽车平均需要装配约500枚安世芯片,大众、宝马等130多家顶级车企都是其客户。可以说,安世的芯片是汽车的“心脏和神经”,缺了它,再先进的生产线也得停工。
荷兰政府眼红了,而美国在背后推动,加上自身利益考虑,荷兰采取了强硬措施。美国9月29日发布对华半导体“穿透性规则”,荷兰30日就宣布冻结安世资产,10月1日法院罢免中国籍CEO张学政,这一系列动作迅速得像是提前排练好的。他们以尘封多年的《商品供应法》为依据,借口“国家安全”,称担心中国“掏空技术”“转移产能”,然而事实完全相反——闻泰收购后不仅没有裁员,还在德国扩建工厂,研发投入三年增长150%,专利申请数量从每年十几件飙升至2024年的110件。明眼人都能看出,这只是以安全为幌子进行掠夺,本质上是不服中企把一家濒临倒闭的公司做起来。
荷兰以为掌控总部就能赢,但他们根本没意识到,安世的真正命脉在中国。安世约80%的最终产品需在东莞和上海临港工厂完成封装和测试。临港的12英寸产线每月可生产两万多片晶圆,东莞基地一年能处理500亿件芯片,全球每十颗车规级功率芯片中有七颗来自中国。荷兰刚冻结资产,安世中国12小时内就破解技术封锁,工厂正常运作,员工照常发工资,完全无视所谓的“接管”。更有意思的是,安世中国直接通知欧洲车企:芯片可以供应,但必须遵守我们的规定。
新规一出,欧洲汽车行业立刻陷入混乱。第一条规定必须重签合同,以前与荷兰总部签署的合同全作废,购买芯片必须与安世中国重新签署,直接切断了荷兰总部的利润来源,使其变成空壳。第二条规定只收人民币付款,这不仅规避了潜在的金融制裁,还让芯片成为类似石油的硬通货。第三条规定优先满足国内需求,欧洲的订单必须排后。这几条措施直接打在欧洲产业链的核心位置,不出几天就见效。
10月21日,德国大众在沃尔夫斯堡的工厂因芯片短缺被迫停产,为了保住其他工厂的库存,这家生产途观和高尔夫的核心工厂不得不停工。紧接着,10月28日,日本本田位于墨西哥的工厂也停产,这家年产20万辆HR-V的工厂原本是面向美国市场的重要枢纽,如今只能暂停生产。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急得跳脚,称若再断供几天,更多装配线将停摆,估算欧洲车企每月损失可达200亿欧元,远超荷兰冻结的资产。更不用说航空航天、医疗、国防等领域,约86%的欧洲企业依赖安世中国芯片,这让整个行业陷入恐慌。
在生存压力面前,面子完全不值钱。此前跟随荷兰喊“安全”的欧洲车企,全都低下身段排队向安世中国求签字。一位德国零部件厂商采购总监直言:“别说重签合同、用人民币付款了,只要能供货,条件都能接受,再拖下去工厂真的会垮。”大众、宝马等巨头毫不犹豫地签署了新协议,完全无视荷兰总部的意见。此时荷兰总部彻底被忽视,手握空名头,却造不出一颗可用芯片,成为行业笑柄。
面对进退两难的局面,荷兰官员终于坐不住。10月27日,他们在报纸上称强抢安世是“必要之恶”,也是“无奈之举”,还声称担心知识产权被“窃取”。然而,这种说法站不住脚,闻泰作为100%控股股东,调配技术、安排生产是正常商业操作,怎么会成了“窃取”?而且安世多年为荷兰带来的税收和就业摆在眼前,所谓的“风险”完全是荷兰自己编出来的。更尴尬的是,法庭文件显示,荷兰早已与美国沟通过,罢免中国CEO是为了换取美国制裁豁免,实质上是跟随美国当跟班,“无奈”根本不存在。
现在回头看这场闹剧,荷兰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想抢技术没抢到,反而搅乱了欧洲产业链,连自己的营商信誉也毁了。红迪网上,荷兰网友吐槽:“这举动一点也不光彩,我们的国际声誉完蛋了。”而安世中国不仅稳住了生产,还通过人民币结算和优先满足国内需求牢牢掌握了主动权,给所有中国科技企业上了一课——核心产能和完整产业链才是最硬的底气。
归根结底,荷兰所谓的“无奈”,不过是为自己的鲁莽和短视找借口。在全球化时代,产业链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靠抢是抢不来安全,只会把自己逼入死胡同。这场闹剧也让全世界看清,谁真正维护产业链稳定,谁在搞政治操弄。如果荷兰继续一条道走到黑,最终吃亏的只会是他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