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行业正在经历一场资本市场的残酷考验。
11月6日,中国L4级自动驾驶领域的“双子星”——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同时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然而,这场被业内视为“双雄齐发”的IPO并未获得投资者的热情响应。小马智行开盘即破发,较发行价下跌10.79%;文远知行同样未能幸免,双双遭遇了与之前美股上市时相似的冷遇。
上市遇冷背后的财务困境
资本市场的冷淡反应,直接指向了自动驾驶行业长期无法解决的盈利难题。
从募资规模来看,小马智行募资67.1亿港元,是今年港股AI领域最大规模的IPO;文远知行募资23.9亿港元。但市场用脚投票的背后,是投资者对两家公司持续巨额亏损的担忧。
根据招股书披露,文远知行在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期间累计亏损高达65.57亿元人民币,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占收入比例达到惊人的322.9%。小马智行同期累计净亏损45.8亿元人民币,同样面临着高额研发投入与商业化变现的双重压力。
细究两家公司的财报可以发现,尽管营收有所增长,但研发投入的增速更为迅猛。小马智行2025年第二季度研发费用达3.512亿元人民币,同比激增69%;文远知行上半年研发费用超6亿元,投入占比高达300%。这意味着,两家公司每产生1元收入,就需要投入近3元用于研发。
从互撕到握手:竞争格局的微妙转变
在上市前的敏感时期,两家公司之间还爆发了一场公开争议。
10月30日,就在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同日招股”的关键节点,一份小马智行的港股路演材料引发了文远知行的强烈反弹。文远知行CFO李璇在分析师群中直指小马智行路演材料中存在“严重数据失实”,尤其是在竞争对手比较中将文远运营城市标注为“1个”,甚至将完成订单数写为“0”,认为这已超出正常商业竞争的底线。
然而,戏剧性的是,在上市当天,小马智行CEO彭军与文远知行CEO韩旭共同现身敲钟现场,并进行了友好互动。这一从“互撕”到“握手”的转变,折射出自动驾驶行业竞争格局的微妙变化——在市场规模尚未完全打开的背景下,共同做大蛋糕远比争夺现有份额更为紧迫。
不同的路与相同的路
尽管同属L4级自动驾驶赛道,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在商业化路径上已呈现出明显差异。
小马智行的收入来源相对多元,其Robotruck(自动驾驶卡车)业务贡献了超过一半的收入。同时,该公司在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领域也取得重要进展,在北上广深四座一线城市均获得全无人商业化许可,稳固了其在国内市场的优势地位。
文远知行则更强调Robotaxi的全球化布局。2025年上半年第二季度,该公司收入同比增长超过八倍,实现营收回升32.8%。截至目前,文远知行已在11个国家开展运营,持有六国自动驾驶牌照,全球L4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二。其在中东市场已实现向纯无人化运营过渡,成为全球唯一拥有7国自动驾驶牌照的企业。
不过,两家公司都面临着相似的核心挑战:尽管新一代自动驾驶套件成本已大幅下降——小马智行第七代产品成本下降70%,文远知行GXR套件成本下降50%,但单车成本仍高达30万元左右,加上每年超过11万元的维修、运营及安全冗余成本,使得单台车日均15单左右的订单量难以覆盖支出。
自动驾驶三大瓶颈凸显
当前,L4级自动驾驶行业面临着三大核心发展瓶颈。
首先是成本问题。尽管技术进步带来了成本下降,但距离大规模商业化仍有一定距离。行业需要进一步降低硬件成本,同时提升运营效率,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其次是政策落地滞后。全无人运营仅在部分城市试点,跨城运营权限尚未放开,限制了规模效应的释放。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仍然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是生态竞争加剧。随着车企、出行平台纷纷自建智能驾驶体系,第三方技术厂商的议价能力持续弱化。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确立自身的差异化优势,成为摆在所有自动驾驶公司面前的难题。
未来的路在哪里?
尽管面临重重挑战,但自动驾驶赛道的前景依然广阔。
根据研究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预测,按交易额计算,Robotaxi全球市场规模到2030年将达到666亿美元,2035年将进一步增长至3526亿美元。这一巨大的市场潜力,为自动驾驶企业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
从车辆规模上看,小马智行、文远知行、萝卜快跑三家头部公司在国内外陆续开启的Robotaxi运营,车辆规模均在千辆左右。随着运营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不断迭代,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进程有望加速。
对于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而言,港股上市为它们提供了宝贵的“补血”机会,但也对它们的商业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资本市场正在失去对“烧钱换未来”故事的耐心,投资者更关心的是企业何时能够实现自我造血。
在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的博弈中,自动驾驶行业正迎来关键转折点。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港股破发的表现,或许将成为行业从狂热走向理性的重要标志。未来,谁能率先突破商业化瓶颈,谁就能在万亿级市场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