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边是即将登陆港股的关键节点,一边是直指对方“虚假指控”的公开回怼。
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这场突如其来的“PPT之战”,让不少人看得一头雾水。
都是百度系出身的行业明星,都押注L4级自动驾驶,为何偏偏在上市前夜撕破脸?
订单量“零”的标注、技术路线的互斥,这场争吵到底是真刀真枪的竞争,还是另有隐情的资本秀?
不是争对错,是抢估值话语权
这场口水战看似是细节之争,实则是对“估值基石”的激烈捍卫。
对自动驾驶这类技术驱动型公司来说,投资人最看重的两大指标,恰恰是双方互撕的焦点:数据规模和技术正统性。
数据层面,双方吵得不可开交的运营城市、订单量,最终都指向一个核心——行驶总里程。
毕竟自动驾驶算法就像个“吃货”,得靠海量真实路况数据“喂养”才能成长。
跑的里程越多,遇到的复杂场景就越丰富,算法迭代自然更快。
从公开数据来看,小马智行招股书显示总里程4860万公里,文远知行最新招股书则更新为5500万公里。
其实实力不相上下,所谓的“订单量为零”更像是刻意放大的争议点。
技术路线上的争夺更显关键。
“端到端”作为马斯克力推的下一代技术,早已成为行业“流量密码”,谁能掌握这项技术的“正统性”,谁就能在资本面前加分。
文远知行强调自己的“一段式端到端”已实现量产,反讽小马智行L2+项目缺乏落地支撑。
小马智行则通过路演PPT暗示对手技术落后。
说白了,这哪里是技术辩论,分明是在向投资人证明:我才是赛道的未来领航者。
政策卡脖子,商业化难破局
两家公司之所以在上市前如此“急眼”,本质是整个L4级自动驾驶赛道的生存焦虑。
看似风光的明星企业,背后藏着难言之隐。
首先是政策的“天花板”。
自动驾驶不是技术达标就能跑,政策开放程度直接决定了车队能跑多远、跑多广。
美国的Waymo就是最好的例子,得益于当地政策放宽,一年半时间行驶里程暴涨13倍,如今每周订单量都能达到15万单。
但国内情况完全不同,百度无人车在武汉试运行时曾遭遇大规模投诉,导致整个行业落地节奏放缓。
小马和文远想扩张,只能逐城申请政策批准,这注定是个慢功夫。
其次是商业化的“死循环”。
早期聚焦的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不仅要重资产投入买车、建基础设施,还要面对盈利难题。
有行业专家测算,Robotaxi车队至少达到千辆规模才有可能盈亏平衡,而目前头部企业都还没摸到这个门槛。
转头看向L2+辅助驾驶市场,那里早已是华为、Momenta等玩家的红海。
作为技术供应商,小马和文远既要看车企脸色,又要应对同行挤压,处境十分尴尬。
更现实的是持续亏损的压力。
三年半时间里,小马智行累计亏损34亿元,文远知行更是高达65亿元。
2025年上半年,两家净亏损依然分别达到6.81亿元和7.92亿元。
对于烧钱如流水的自动驾驶行业,上市募资就是“续命”,这也难怪它们要在资本市场门口,拼尽全力展现自己的优势。
烧钱还是稳扎,谁能笑到最后?
这场互怼的背后,还藏着资本对两条不同路线的选择。
虽然处境相似,但资本对两家公司的态度差异明显:小马智行美股总市值70.82亿美元,几乎是文远知行34.09亿美元的两倍。
这种差异体现在募资策略上。
小马智行此次港股上市拟募集67.1亿港元,不仅有5名基石投资者背书,还明确表示要把钱花在“做规模、补研发”上,今年上半年其投资现金流支出暴涨459.55%,显然是在为规模化铺路。
而文远知行仅计划募资29.32亿港元,没有基石投资者,投资活动现金流还在下降,更倾向于轻装上阵。
资本之所以更偏爱“烧钱的”,核心是看重清晰的盈利模型。
小马智行已经明确,当车队规模达到1000台时有望实现自负盈亏,1万台时就能获得可观毛利率。
而文远知行虽然毛利率更高,但缺乏规模化的明确规划。
不过行业也有不同案例,比如新石器无人车已经累计交付1万台,今年上半年实现连续单月盈利,证明“稳扎稳打”也能走出一条路。
结语
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的这场“互怼”,更像是L4级自动驾驶赛道焦虑的一次集中爆发。
目前整个行业还处在“从0到1”的培育期,全国累计开放测试道路才3.5万多公里,商业化模式尚未完全跑通,真正的市场蛋糕还没做大。
这场争吵或许会成为行业发展的一个小插曲,未来五年,是烧钱换规模的路线能胜出,还是稳扎稳打的模式更可持续?
自动驾驶赛道的真正较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