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荷兰政府变了脸。前一天还在强调“国家安全风险”,次日就抛出条件,说只要中国方面恢复芯片供应,且能核实可用性,他们就可以“暂停”对安世半导体的接管程序。这种突然的拐弯,不是在技术层面找补,而是赤裸裸地向供应链现实低头。
安世半导体是闻泰科技全资子公司,控股权早在2020年就完成。荷兰政府这次的操作,本质上就是想绕过中国母公司,直接干预一个已经被中资100%合法收购的企业的运营权。但现在,他们不谈“安全”了,不谈“监管”了,突然只谈一件事:能不能供货。
安世的芯片断供,不是生产能力出了问题,是中方在做审慎审批。并不是没货,而是不想无条件交货。中国这次握住了主动权,而荷兰政府显然没料到,自己国家的汽车行业会因为这个决定直接卡脖子。
荷兰的“暂停接管”说法,看起来像让步,其实是等价交换。他们不是想解决问题,而是想短期止损。政治手段压不下的产业危机,最后还是得靠中国工厂的产线来兜底。
这一次,中国没有立刻回应。很清楚,这不是谈判的结束,更像是荷方试图制造舆论平衡的一个姿态。说到底,荷兰不是突然“想通”了,而是“扛不住”了。欧洲本地的芯片替代能力,短期内根本跟不上安世的出货效率。
闻泰科技早在去年已经宣布,在上海临港建设新晶圆厂,预计年底投产。这意味着,中国可以完全在本土满足安世的既有订单。荷兰的谈判筹码,正在一点点消失。
安世原本是飞利浦的业务板块,后来拆分独立,2018年被中国资本逐步控股,2020年完全纳入闻泰体系。收购时,荷兰政府没有拦着;几年后,却突然以“中资控制不透明”为由,想要重新接管公司。逻辑站不住脚,目的却再清楚不过。
真正让荷兰政府焦虑的,是中企不是买完就走,而是一步步把产业链搬回国内。过去是收购工厂,现在是建晶圆厂。过去是跟着欧美需求走,现在是掌握了供应节奏。这不是“并购”,是实质性的产业权力转移。
以为拿“国家安全”说事儿就能压住中国企业,结果却发现,一旦中方不配合,欧洲的整车厂就会直接断线。连大众、雷诺都有订单依赖安世的芯片。荷兰政府嘴上高调,心里明白:再不松口,问题不是中资企业的“合规”,而是本国企业的“停摆”。
荷兰这次“暂停接管”声明里加了一句话:财务争议不在让步范围内。这句话的意思很清楚,他们还想继续追着闻泰科技在欧洲的资产打主意。两手策略:一边说暂停,一边继续施压。
但问题是,中国企业现在不吃这套了。闻泰的反应很冷静,没有急着回应,而是继续推进国内的扩产计划。以不变应万变,比跟着节奏起舞更有效。
这场风波,也暴露了欧洲目前对中国技术依赖的尴尬。前几年喊着要“去中国化”“科技脱钩”,但一旦落到实用层面,发现离不开的不是“理论上的产业”,而是真正能出货、能交付的那部分能力。
荷兰政府的政治姿态,更多是为了国内选情服务。特别是在看守内阁状态下,他们需要一个“强硬”形象来维稳政治氛围。但是产业界的现实,终究让他们不得不转弯。说到底,投票箱里的民意,拯救不了工厂里的停产。
安世的芯片并不是高端制程,但在车规级领域有稳定产能和成熟认证。这样的供应链不是说换就能换的。短期内,欧洲找不到替代,更别说建立一条从头到尾自给自足的供应路径。
这场博弈的核心,其实不是技术,不是安全,而是控制权。中国企业想要的是正常经营权,荷兰政府想要的是“有限制的合作”。但真正决定权的,不在于谁说话更大声,而是谁控制着关键节点。
现在的局面其实很清楚了:荷兰试图用“供应恢复”换取“暂停接管”,但中国并不急着回应。因为主动权早已不在荷兰手上。
更长远来看,这种对中资企业的干预,正在让中国企业重新思考全球布局。尤其是在欧洲这个“规则说变就变”的市场环境里,风控与合规将成为中企出海的第一道防线。
而在芯片这种对中国来说已经不再是“卡脖子”的领域,欧洲的“安全担忧”只会显得越发牵强。真正该担忧的,是他们自己断裂的产业链,是越来越难以掌控的全球供应现实。
从2022年阻止安世收购英国Newport芯片厂开始,到如今干预其管理权,荷兰政府的每一步,其实都在削弱欧洲自身的吸引力。中国企业会那些曾经答应过的“市场准入”与“契约精神”,在危机面前变得多么脆弱。
但问题来了,一个国家能靠政治决策接管多少家企业?能靠行政命令解决多少供应链问题?安世今天断供了,明天可能就是另一个中企按下了暂停键。
这一局,表面上是芯片供不供,实质上是产业控制权的较量。而荷兰政府的突然改口,不过是现实敲门声响得太急,挡也挡不住。
下一篇:突发!央企设计院某分公司原地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