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荷兰政府援引了一项自二战以来从未启用的“古老”法律,强行接管了安世半导体。这一举动让欧洲乃至整个西方汽车产业面临了停产的重大风险,而荷兰自身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 根据荷兰政府发布的公告,安世半导体的资产和知识产权将被冻结一年,公司的CEO被暂停职务,并且要求其母公司闻泰科技派遣一位外籍董事接管,掌握关键决策权。简单来说,荷兰不仅控制了安世的资金,还插手了管理层,任命自己人来管理。
这一突如其来的决定无疑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毕竟,荷兰这个国家在欧洲与中国的博弈中向来不显眼,突然做出如此激烈的举动,确实让人感到意外。 不过,如果从背后有美国的支持来看,这一切就不难理解了。荷兰的庭审文件显示,美国曾明确要求荷兰撤掉安世半导体的中国籍高层。这一点荷兰方面予以坚决否认,声称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完全是荷兰自己的决定,和美国无关,甚至指责中国方面“混淆视听”。 然而,荷兰国内的许多学者并不认同这一说法,他们认为荷兰此举背后确实有美国的压力。荷兰这样做,实际上是被逼无奈的,不止荷兰,整个欧洲都处在中美之间的夹缝中,根本没有选择,只能紧跟美国的步伐,显示出极强的求生欲。 荷兰政府坚决否认和美国的关联,显然是为了向外界证明,欧洲并非美国的附庸,依然具备战略自主性,试图为自己的行为找个“面子”。结果却是,荷兰这一决定不仅拖累了欧洲,甚至影响了全球汽车产业供应链的稳定。 荷兰首相斯霍夫也未料到局势会发展到如此严重。他表示,事件的后果表明欧洲在芯片领域的抗风险能力非常脆弱,但他依然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坚称安世半导体“管理不善”,因此政府有必要出手干预。 更让人无语的是,荷兰事后的反应。荷兰经济大臣竟然打电话给中国,表示希望与中国一起度过难关。说起来,这整件事本是荷兰自己的一场独角戏,但问题出现后,他们才想起中国,甚至有些“暗藏威胁”:如果危机得不到控制,中国的芯片供应也会受到影响。这种语气可不是什么求助的姿态,而是带有威胁意味的要求。 当然,中国在涉及自身企业利益时,绝不会袖手旁观,但荷兰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实在让人反感。 欧盟也急忙站出来为荷兰“辩解”,希望能够促进中荷之间的合作。它的态度与荷兰如出一辙,完全是做做样子。说句不好听的,欧洲因为站队美国而受挫可不是第一次了,像马克龙这样的领导人经常高喊“独立自主”,结果最终还是被美国拉着走,导致了“安世半导体事件”的闹剧。 半导体对于各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欧洲继续跟随美国的步伐,把半导体产业政治化,最后受害的将是欧洲自己。尤其是,现在欧洲一方面需要从中国获得支持,另一方面又考虑对华施压,这种做法真是毫无商业头脑。 欧洲的衰退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但它对待中美的态度却充满矛盾:对中国不愿屈服,保持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对美国则言听计从,又心有不甘,简直是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