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一则特殊的请求让晋中信息学院远景学院沐阳专项志愿服务队的师生们深感震撼——家住山西农业大学太谷校区家属院的马雪梅老人联系王雅欣老师说:“父亲生前所在部队的一名老战士,看到志愿团队师生AI修复的照片后,觉得特别好,想专门请教师生们学习一下怎么制作。”
75岁高龄老兵,不仅想修复自己的青春记忆,更想掌握技术为昔日战友圆梦,这份跨越半世纪的战友情与奉献情怀,让人心生敬意。
这份敬意,源自一张泛黄老照片的技术重生。马雪梅老人之前曾联系沐阳专项志愿服务队,希望他们能用AI技术修复一下自己的父亲、抗美援朝老兵马传斌奔赴朝鲜战场前留下的珍贵照片,“我想‘见见’年轻时候的父亲。”
精心筹备让技术承载敬意
10月31日下午,沐阳专项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怀揣着由衷的敬意与温热的期待,轻轻叩响了马雪梅老人的家门。他们带来的特殊礼物,是用AI技术修复的、马雪梅的父亲——抗美援朝老兵马传斌奔赴朝鲜战场前留下的珍贵照片。
敲开这扇门之前,同学们筹备了近一个月。在晋中信息学院远景学院学工院长闫帅的统筹指导下,团队确立了“致敬抗美援朝英雄AI重启时代记忆”的核心立意。“这不是简单的照片修复,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是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闫院长说。
张璐老师和王雅欣老师承担了前期对接与调研任务。她们与马雪梅进行了多次线上沟通和线下走访,查看老照片的保存现状、了解马传斌的生平事迹与家属情感诉求。
与此同时,志愿者傅卓凡和王佳楠两名同学埋首于历史文献与退役军人档案中,梳理马传斌老人所处时代背景与部队历程。马传斌于1949年入伍,参加过解放战争,1953年入朝参战,任一军一师师直属教导营后勤供应股股长兼军人服务主任。按照志愿者们的设计,既要有历史深度,又要饱含情感温度。
现场拍摄组的崔翊凡、张渊、张渊宇制定了多维度拍摄方案,筹备专业摄影设备、灯光器材和音频录制工具。他们规划了家访现场的拍摄机位与镜头语言,确保能精准捕捉每一个情感瞬间。
技术重启记忆的温情时刻
学生志愿者们走进马雪梅家,那份小心翼翼的期待弥漫在整个房间。笔记本电脑展开,扫描设备缓缓输出那张泛黄破损的老照片时,马雪梅的眼神充满了期待。照片上的年轻人身着军装,眉宇间还带着些许青涩——那是她父亲赴朝前留下的珍贵影像。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正在做的,不只是修复一张照片,而是在为一个家庭重建一份可视的记忆。”志愿者傅卓凡后来回忆道。随着AI程序一步步抹去照片上的杂痕与噪点,军装逐渐显露出熟悉的橄榄绿色,年轻的面庞也恢复了血气与光泽。更令人动容的是,通过动态生成技术,照片中的人轻轻眨眼,嘴角扬起一丝微笑,仿佛正跨越时空,望向自己的女儿。
“像,太像了……”马雪梅颤抖着触摸屏幕,泪水在眼眶中打转,“这就是我记忆中的父亲。”在重现的影像前,马雪梅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马传斌曾在枪林弹雨中穿梭,负责向前线运送后勤保障物资。“父亲常说,他们走的是‘钢铁运输线’,敌人的飞机在天上飞,炸弹在身边炸,但物资必须送到前线战士手中。”
她对同学们回忆起父亲讲述的往事:“在-40℃的严寒中,战士们用身体温暖枪支;补给断绝时,一把炒面一把雪就是一天的口粮。”通过马雪梅老人平实的叙述,在场的志愿者们仿佛亲历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指导老师王雅欣表示:“这场特殊的相遇是我们探索科技与人文结合的志愿服务新模式。不仅仅是简单的陪伴,而是通过技术手段,真正为老人们解决心中的遗憾,让志愿服务更有深度和温度。”
技术背后是年轻一代的担当
“作为AI时代的学习者,我曾不断追问技术的意义。而今天,我终于明白了——技术不只是冰冷的代码,它也可以是温暖的桥梁。”志愿者王佳楠感慨道。
沐阳专项志愿服务队是以晋中信息学院远景学院为主体,由校团委青年志愿者联合会精心培育的跨学科志愿服务标杆团队,汇聚了商务英语、软件工程、财务管理等10余个专业的学生志愿者。团队的“AI忆时光”项目自2025年4月启动以来,聚焦社区中老年群体与家庭记忆传承。志愿者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居民免费提供老旧照片修复、静态影像动态化等专业服务。比起修复后的老照片本身,志愿者们更想传递的是藏在像素里的温度。留存着岁月痕迹的旧照,不仅承载着马雪梅阿姨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也凝结着一个家庭的红色记忆。
当AI技术触碰到这些褶皱的光影,志愿者们期待的不仅是让模糊的轮廓重新清晰,更是要唤醒那些被时光模糊的故事,让跨越代际的牵挂,在数字世界里温暖流淌。
从黑白到彩色,从静止到动态,从模糊到清晰——这不只是技术的跃升,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75年前,英雄们用生命捍卫和平;75年后,年轻一代用科技守护记忆。AI技术让泛黄的老照片重焕光彩,让定格的影像“穿越”时空,既还原了抗美援朝老兵马传斌的英勇气概,也圆了女儿马雪梅数十年的心愿。而古稀老兵主动求学AI想服务战友的请求,更让这份红色情怀有了接力传承的新可能。晋中信息学院的学生用专业技能传递温暖,在服务中学习,在感动中成长,这既是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最动人的青春实践,更让红色基因在科技的助力下,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李婕
1、2.抗美援朝老兵马传斌年轻时的珍贵照片。
3.马雪梅老人(左)看到记忆中的父亲“重现”激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