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耕耘,终将在秋天见分晓。10月的中国车市,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收获时刻”。
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10月全国乘用车零售224.2万辆,同比下降0.8%,环比微降0.1%,呈现出高基数下的减速特征,全年走势延续“前低—中高—后平”的运行节奏。
表面上看,当前市场进入了相对平稳的阶段,但内部结构性变化则十分明显:国资车企重掌市场话语权,“创二代”们成为新增长引擎。同时,新能源市场的格局也在重塑,经历插混与增程车主导的阶段后,纯电动车再次回到舞台中央。
“创二代”品牌集体发力
乘联会数据显示,10月份,上汽、东风、长安、奇瑞、北汽等国资车企旗下的自主品牌零售同比合计增长17%,在整体车市微跌的背景下,实现了“逆势领跑”。
与过去依赖补贴、靠政策托底的阶段不同,如今的国资车企展现出更强的内生增长动能:供应链更稳定、制造体系更扎实、渠道布局更完善,这些长期积淀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让他们在波动中保持着极强的韧性。
具体来看,上汽集团1-10月终端零售383.4万辆,领跑国内行业;奇瑞的全球市场份额持续扩大,10月份出口销量高达12.6万辆;长安和东风的新能源转型步伐显著提速,集中发力高端细分市场。国资车企正在凭借稳定的体系能力,重新赢回市场的信任。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资车企旗下的“创二代”品牌正集体崛起,智己、深蓝、岚图、极狐……这些名字构成了“第二增长曲线”。
他们既继承了所属集团在研发、制造、供应链上的深厚基础,又敢于打破常规,通过更年轻的设计、更智能的体验、更精准的用户洞察切入市场。这其中,不少品牌甚至成为了新技术的驱动者,以智己为例,全新LS6上市后市场反响积极,其背后正是“超级增程”“灵蜥数字底盘”等前沿技术的率先应用。
与此同时,随着“反内卷”政策的推进,10月车市的价格战明显降温,取而代之的是围绕“产品价值”的新一轮较量。许多自主品牌新车选择了“增配不增价”的策略。例如,全新MG4 530版在维持售价不变的情况下,将电池升级为宁德时代电芯,用技术和体验换取了价值认同。
这场转变背后的逻辑十分清晰:中国车市正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从依赖外部红利,转向依靠体系创新。而在全新的竞争阶段,国资车企依旧稳健有力。
纯电动车“双级”格局形成
如果说国资车企的发力重塑了增长的主体,那么新能源车销量结构的变化,则揭示了增长的方向。
10月份,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达到57.2%,同比提升4.3个百分点,创下年内新高。经历插混与增程车占据主导的阶段后,纯电动车再次回到舞台中央。
首先,是“普惠型增长”的回归。10月份纯电动车市场零售销量同比增长20%,A00、A0级经济型电动车市场表现出色,占纯电动车总量的四成以上。其中,上汽通用五菱宏光MINI EV稳居全市场第一,吉利星愿居于第二,是纯电动车普及的代表。
这些“朴素”的小电车,也承担着拉动车市增量的任务。它们价格亲民、补能便捷、场景精准,满足了下沉市场和家庭第二台车的核心需求。正如乘联会报告中所言:“只有经济型电动车普及才能真正拉动车市增量。”
与此同时,高端纯电动车市场也在加速上行。10月,新势力品牌中纯电动车销量占比达到74.3%,较去年同期的53.6%大幅提升。今年以来,乐道L90、全新蔚来ES8、理想i8、问界M8等大型纯电SUV的“混战”,成为了高端纯电动车市场最直观的注脚。
与早期“堆料换高价”的逻辑不同,如今的高端纯电动车更强调智能体验与品牌价值的融合。随着电池技术和续航性能提升,以及品牌自建补能体系的完善,纯电动车的便利性和用户信任度显著增强。纯电动车成为了越来越多用户的理性选择。
从10万元以下的经济型小车,到30万元以上的高端智能汽车,一端以普惠推动渗透,一端以创新塑造价值。纯电动车市场的“双极”格局正在形成。这也是市场进入了纯电成熟期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