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陪出血压升高?专家呼吁:家长别当“监工”
创始人
2025-11-14 01:21:50
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素萍

夜幕降临,万家灯火中,无数家庭上演着同一幕剧:书桌前,孩子磨蹭拖延;一旁,家长强压怒火。

眼下时至期中,从“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调侃,到家长陪出心梗的极端案例,“家长该不该陪写作业”这道教育选择题,正亟待破解。陪,孩子磨蹭家长心累;不陪,作业拖拉错误百出。家长该坚持陪伴,还是果断放手?这场“家庭作业战争”的出路何在?

家长陪写作业。图片由AI生成

支持派:

低龄不陪,习惯难立,基础何来?

“不盯着?他一个字能写半小时,橡皮都能抠出花来!”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王女士的夜晚,总是从催促开始,以精疲力尽告终。

她的困扰并非孤例。在低年级学生家长群体中,一种陪作业的共识强烈而普遍:此时不陪,更待何时?

刚上小学的孩子们,才告别幼儿园,对“家庭作业”这一概念几乎一无所知。他们握笔不稳,坐姿东倒西歪,注意力像受惊的小鸟,一有风吹草动便飞得无影无踪。一位二年级孩子的爸爸吴先生坦言:“不是我想盯,你一眼没看到,她身子能扭成麻花,头快埋进本子里了。近视、驼背、脊柱侧弯警告,哪个不比作业更让人担心?”在他看来,此时的陪伴是一种必要的“防护”,是帮助孩子建立学习“初体验”的扶手。

杭州市文晖实验小学班主任老师叶丹丹,从教学一线视角肯定了这种做法的价值。她说:“小学低段,尤其是二年级,是学习习惯和自控力养成的黄金窗口期。”这个阶段,孩子们需要理解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是一套关于学习的“规则”:什么是“作业”?为什么要“先写作业再玩耍”?如何保持 “字迹工整”、“坐姿端正”?”

“这些看似细微的规范,需要家长在初期通过以身作则和温和引导,帮助孩子在反复实践中内化。”叶丹丹老师强调,此时的陪伴,核心是为孩子搭建一个稳定的学习框架。

成功的案例也在佐证这一观点。一位家长分享了她的“苦尽甘来”:孩子刚上一年级,她便制定了雷打不动的流程:放学回家先吃点东西,放松片刻;随后进入学习时间,专心完成作业;最后,由家长检查完成度和书写质量。近一个月的坚持后,孩子已能自觉执行这套流程。

“这叫‘苦一年,甜几年’。”这位妈妈相信,在小学低年龄段,早期严格的陪伴,是为未来放手奠定的坚实基础。

更有家长直言现实压力:“你不催他,明天老师的电话就直接打给你了。这不是想不想陪的问题,是不得不陪。”

吴先生家女儿做作业时沉迷画画。受访者供图

反对派:

紧盯之下,自主窒息,关系告急

与“支持派”的坚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群家长用教训换来的醒悟:“监工式”陪伴,代价巨大。

家长陈云曾是个事无巨细的“作业监工”。直到五年前那个晚上,她看到儿子在她的注视下写字时,手指不由自主地微微发抖。那个瞬间,她的心被狠狠刺痛,猛然惊觉:“我们这是怎么了?”

陈云开始反思:在高压监督下,儿子遇到难题的第一反应不再是思考,而是惶恐地转头看她;做完作业的目标不是检查对错,而是尽快“交差”给她验收;字迹工整不是为了自己看得舒服,纯粹是为了逃避妈妈的批评。“他不是在为自己学习,而是在为我学习。”陈洁痛心地说。

早在1971年,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也曾开展过这种观察。他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这个实验的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第二阶段,将学生分为奖励组和无奖励组,奖励组每完成一道难题后,就得到一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没有奖励。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休息,而他们是否继续解题成为衡量对这项活动喜爱程度的关键指标。

德西的研究人员持续观察学生的行为,发现奖励组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但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却很少,无奖励组则有更多的人在休息时间继续解题。由此,德西得出结论,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降低工作动机。通俗地说,就是让人们对某件事非常感兴趣(内在报酬)时,如果同时提供了物质奖励(外在报酬),那么,反而会减少人们对这件事情的兴趣。这个理论被称为“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此图由AI生成

对于陪作业这件事而言,过度的外部监督和奖励,是否也会显著削弱个体的内在动机?多位小学班主任老师告诉记者,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德西效应屡见不鲜。小学低年龄段陪一陪作业利大于弊,但后面家长要学会放手。“当父母用紧盯、奖惩作为手段时,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探索欲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很可能被‘如何讨好父母’的紧张感所取代。这无异于一剂‘糖衣毒药’,短期或许能看到作业本上的整洁,长期却破坏了孩子自主学习能力。”

更普遍的困境是,陪伴直接导致了亲子关系的紧张。晚餐后的温馨,有时会在打开作业本的那一刻荡然无存。“我一坐过去,他就开始紧张,小动作更多,越催越慢,最后直接哭起来。我骂完又后悔,下次依旧崩溃。”一位最终选择放手的家长发现:“我跟孩子说我去洗澡,你自己写。等我出来,他一个字没动。不是他不想,是他已经不会‘自己’开始了。可能,许多孩子的磨蹭、依赖,恰恰是我们爹妈过度陪伴造成的,练习自主管理的机会最后还是要还给孩子自己。”

某综艺节目截屏。

专家出招:

智慧陪伴,目标是“无需陪伴”

面对“陪”与“不陪”的激烈争论,杭州市半山实验小学副校长陈洁给出了更富建设性的“第三条路”:小学低年龄段写作业还是建议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陪伴”,而在于“如何陪伴”。

她的建议清晰而具操作性:家长不是坐在孩子边上,帮孩子读题、算答案,事无巨细地进行指导,坚决反对家长化身“第二老师”或“解题机器”,逐题指导,甚至直接给出答案。家长可以帮孩子建立“写作业”的仪式感,比如固定书桌位置、准备好文具,提前约定好“先写作业再玩耍”的规则。制定规则后,家长要做的是执行,在孩子进入作业过程后,家长的角色应转变为“学习氛围的营造者”,外放的娱乐声响调小一点,刷手机时走远一些。

陈洁提醒,在孩子做作业过程中不频繁打扰,不要一看到字写歪就擦,一发现坐姿不对就吼,只有当孩子遇到真正的困难,比如看不懂题目要求时,家长才以“引导者”身份介入,用“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我们再读一遍题目看看?”等提问,帮他理清思路,而非直接提供答案,慢慢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爸妈陪作业的终极目标,则是为了“无需陪伴”。

叶丹丹老师补充说,陪作业是一个“渐进式放手”的过程,随着孩子年级升高,家长应从低年级的“并肩而坐”,过渡到中年级的“隔室相望”,最终在高中级实现“完全放手”。从“监工”到“守望者”的角色转变,考验着家长的智慧与定力,陪伴的目的不是追求单次作业的“完美无误”,是培养孩子的“长期学习力”。她说:“家长的成长,或许在于练习克制、信任和等待。家校携手,点燃孩子们的内在发动机而非永远在外推车。”

图片由AI生成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濮水之声第19期:同题异诵・共... 亲爱的小朗诵者及家长朋友们: 一首《带雨的花》,藏着孩子的调皮与温柔;一段深情诵读,能读出不同的童真...
乒乓球前世界冠军受贿逾亿元,获... 近日,湖北汉江中院公布一份判决书,披露了湖北省原副省长、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原董事长曹广晶贪腐案部分...
事关中小学教师!教育部发布8条...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从严格规范发文审核、清单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拔尖卷... 亲爱的同学们好,这里是小学课堂秘籍 今天为大家分享:三年级(上)数学第五单元拔尖测试卷1《人教版》,...
我们曾有过这样的大学 武大刘道玉校长于11月7日离去,而他的离去似乎宣告那种独属于八十年代的大学精神的结束,尽管他本人其实...
新邵县五星中学教研团队借力新航... CCTV全频道宣传湖南讯:(通讯员 孙玉辉 王露 孙艳)11月11日,巨口铺镇五星中学孙玉辉副校长带...
作业陪出血压升高?专家呼吁:家...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素萍 夜幕降临,万家灯火中,无数家庭上演着同一幕剧:书桌前,孩子磨蹭拖延;一旁...
“抱歉,哈工大不是C6”,毕业... 考上C9的学生在学历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可供人指摘的地方了。如果大家看不起C9的话,又如何看待清华和北...
对职校生的偏见,该改改了 (图/韩剧《学习小组》剧照) 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对于职校生的刻板印象由来已久,几乎鲜有父母会欢天喜地...
中河学校举办课本剧展演活动 11月12日,会泽县中河学校七年级师生以“演绎经典篇章,绽放青春光彩”为主题的课本剧展演活动如期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