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市场曾是中国车企的“出海天堂”。
凭借高性价比和丰富的产品线,中国汽车在俄罗斯街头成为一道新风景,市场份额一度超过60%。
然而一两年间,中国车企却经历了从巅峰到滑铁卢的急剧转变。
今年前9个月,中国汽车出口量跌至35.8万辆,同比暴跌58%;前10个月,部分车企销量跌幅超39%,甚至有企业暴跌59.4%。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市场遭遇如此剧烈的变化?
问题的核心在于俄罗斯政策的“变脸”。
去年以来,普京政府接连出台一系列限制措施,显然是针对中国汽车的“组合拳”。
2024年4月,俄罗斯要求经由中亚国家中转的车辆补齐关税,堵死了中国车企的转口通道;10月宣布到2030年进口车报废税上涨70%-85%,直接让中国汽车销售成本提高10%。
今年1月,加征20%-38%的进口关税,清关费用最高增加2637元。
与此同时,俄罗斯还对质量认证进行严格设限。
今年2月,俄工贸部批评中国三款卡车存在严重缺陷,吊销相关证书;7月,又以安全要求不达标为由,禁止部分车型进口并要求召回。
这些政策不仅提高了中国车企的成本,还直接打击了消费者对中国汽车的信心。
从表面上看,俄罗斯此举是为了保护本土汽车产业。
政策扶持下,俄本土品牌拉达重回销冠位置,市场份额逐步回升。
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俄乌冲突背景下的战时经济转型。
军费开支激增使俄罗斯外汇储备紧张,限制进口成为减少外汇外流的重要手段。
同时,俄罗斯希望通过倒逼外资车企本土化生产,带动就业和产业链升级,实现汽车产业自主可控。
然而,这种“先请进来、再关上门”的做法,难免引发“杀鸡取卵”的质疑。
俄罗斯政策的调整固然是外部因素,但中国车企自身也存在问题。
部分企业前期盲目囤货,导致库存积压;新能源汽车的低温性能不足,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产品适配性问题频频引发抱怨。
此外,质量问题也让消费者对中国车的信任度下降。
这些短板在俄罗斯市场的特殊环境中被放大,进一步加剧了出口下滑的趋势。
中俄汽车贸易的变局给双方都上了一课。
俄罗斯需要认识到,“借鸡生蛋”的关键是善待“鸡”,过度的贸易保护只会吓跑投资者,最终影响自身产业升级。
中国车企则需从“填补空白”转向“长期深耕”,通过技术创新、服务优化和本地化布局,证明自己不是“过客”,而是“长期合作伙伴”。
未来,中俄汽车贸易能否重回正轨,关键在于俄罗斯能否拿出更稳定、透明的政策环境,而中国车企则需要用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认可。
毕竟,健康的经贸关系从来都是互利共赢,而非单方面的算计与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