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港交所里人潮涌动,文远知行创始人韩旭和CTO李岩一起敲响了上市锣。
这一下,不仅宣告“港股Robotaxi第一股”正式诞生,也让这家公司完成了美股、港股的双重上市距离它登陆纳斯达克,才过了短短12天。
一年之内两次敲钟,这在自动驾驶圈里,算是头一份热闹事。
上市前投资者心里多少有点打鼓,毕竟自动驾驶这行烧钱多、周期长。
但10月28日招股当天,韩旭直接签了自愿锁股协议,承诺未来三年不减持手里任何股份。
如此看来,这波操作可不是作秀,而是给市场吃了颗实打实的定心丸。
我觉得,这既是对自家技术的信心,也是认准了自动驾驶这事,早晚会爆发出真正的价值。
韩旭这人,在自动驾驶圈里算是技术大牛级别的存在。
1998年从北京交大本科毕业,他就去了美国读硕士、博士,一扎进自动驾驶领域就是十几年。
本来想安安稳稳做技术研究,但他心里总憋着个念头:“要是能把学的东西变成科技,帮大家开车,省时间又安全,多有意义啊。”
2017年4月,文远知行正式成立,当年12月就把全球总部安在了广州。
韩旭常说,做自动驾驶,知识和实践得齐头并进。
这话可不是空谈,公司成立39天,就完成了首次封闭场地无人驾驶测试;81天,又拿下开放道路测试这速度,在全球无人驾驶公司里都排得上第一。
2018年11月,它还和广州白云出租车公司合作,推出了全国第一辆L4级自动驾驶出租车。
从成立到上市,文远知行能一路走到今天,离不开资本的加持。
美股上市前,它累计融了超过11亿美元,投资方里既有雷诺日产三菱联盟、英伟达这样的国际巨头,也有宇通、广汽、博世这些产业链里的狠角色。
当然,钱也没白花,全砸在了研发上2022年到2025年上半年,研发开支加起来有35亿多。
本来想吐槽这行烧钱如流水,但后来发现,没有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也练不出过硬的技术。
现在,文远知行有个WeRideOne通用技术平台,能支撑出租车、小巴、货运车、环卫车等五种产品。
还有个自主研发的仿真引擎,能加速模型训练,让技术迭代更快。
虽然公司还在亏损,但2025年上半年的亏损已经比去年收窄了,二季度Robotaxi营收更是涨得厉害,9款L4级车型还实现了盈利。
很显然,研发投入正在慢慢变成实实在在的商业回报。
上市不是终点,而是出海的新起点。
文远知行在全球化这方面,早就布局了。
它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产品拿到中、美、新加坡、法国、沙特等七个国家自动驾驶牌照的公司,手里有1500多辆车,其中700多辆是Robotaxi,跑遍了11个国家的30多个城市。
为啥先把海外重心放在中东、新加坡这些地方?这选点挺聪明。
这些地方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又贵,对自动驾驶的需求特别高。
就说阿布扎比,文远知行2021年11月就去落地了,现在运营快5年,2025年10月单台车12小时轮班能接18笔订单,票价是国内一线城市的4倍,这商业价值可不是吹的。
在新加坡,它不仅搞了自动驾驶小巴,还拿到了纯无人运营牌照,和Grab一起推出了面向消费者的出行服务。
在欧洲,法国的公开道路小巴、瑞士苏黎世机场的自动驾驶车,也都是它的项目。
更厉害的是,在中东、新加坡这些核心市场,它比同行至少领先一年半,在法国、比利时这些国家,它是唯一能搞L4车队商业部署的公司。
搞不清有些人觉得自动驾驶离现实还远,其实在北京亦庄,文远知行的Robotaxi早就纯无人运营了,还覆盖了北京南站、大兴机场;在广州,八条示范专线,24小时服务,黄埔区也能纯无人商业化跑。
2200天运营,5500万公里里程,没因为系统故障受过监管处罚,这数据足以说明,大规模搞Robotaxi不是空想,而是能落地的生意。
韩旭曾经拿莱特兄弟说事儿,说他们的飞机只飞了12秒,但让人们相信飞机,花了更长时间。
自动驾驶也是这样,路途漫漫,但总要有人出发。
文远知行这波双重上市,这波出海布局,说白了,就是中国科技企业从“在中国”到“为世界”的一次尝试。
毫无疑问,未来会有更多中国自动驾驶公司走向全球,而我们,正在看着这件事一点点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