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自动驾驶已经从早年的概念愿景,真正走向了大规模应用,而自动驾驶带来的体验革新也为汽车后市场的生态和服务带来了广阔的畅享空间。
为了让自动驾驶未来的生态宏图更加清晰地跃然纸上,2025年11月,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联手引望智能共同举办了第一届自动驾驶出行生态论坛,围绕“共建自动驾驶新生态共创自动驾驶新价值”的会议主题,邀请到多方企业,深入剖析自动驾驶产业发展痛点与前沿趋势,共同勾勒出自动驾驶在多领域的应用蓝图。
本文将结合行业前沿观点与实践探索,从产业竞争力重构、商用落地路径、生态协同价值三个维度,剖析自动驾驶生态的未来发展图景。
NO.1 产业竞争力重构:新三角模型引领行业变革
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在论坛上提出的“汽车产业竞争力新三角模型”,为理解自动驾驶时代的行业变革提供了核心视角。
在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汽车产业的竞争力构成已从传统的“汽车制造单极主导”,演变为“汽车制造、数字与AI技术、服务生态”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这一重构不仅颠覆了行业竞争的底层逻辑,更催生了万亿级的市场增量空间。
在非智能时代,汽车产业的竞争焦点集中于制造工艺、机械性能等传统指标,欧洲等汽车制造强国凭借深厚的技术积淀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进入智能化时代,数字与AI技术成为重构行业秩序的关键变量。
美国凭借在算法研发、数据处理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形成了以Waymo、特斯拉为代表的技术标杆企业,其通过千万公里级的实际道路测试,持续优化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中国则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在数字技术应用与服务生态创新的双重驱动下,构建起全球最丰富的汽车服务场景,从充电网络到养车服务,从保险创新到支付便利,每一个环节都在为汽车产业注入新的价值创造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服务生态已成为汽车产业的第三大核心竞争力,甚至被视为“第二汽车产业”。
数据显示,到2028年,中国汽车服务业市场规模将突破8万亿元,有望比肩甚至超越汽车制造产业。
这一市场的崛起,源于智能化技术与服务场景的深度融合。
传统汽车服务行业长期存在数字化程度低、服务流程分散等痛点,而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为行业转型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从自动泊车到智能充电,从无感养车到精准保险,智能化服务正重构汽车全生命周期价值链条,推动汽车服务业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判”、从“单点服务”向“生态协同”转型。
推动汽车智能化与服务智能化的“两化”协同,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路径。
与欧洲在数字技术领域的短板、美国在服务场景丰富度上的不足相比,中国既拥有完整的汽车制造体系,又具备领先的数字基础设施与庞大的消费市场,能够形成技术研发、场景应用、服务创新的闭环生态。
这种独特的产业优势,使得中国在自动驾驶生态建设中具备了不可替代的竞争力,有望引领全球行业发展方向。
NO.2 商用落地路径:技术迭代与政策护航相互协同
自动驾驶的规模化落地,离不开技术成熟度与政策环境的双重支撑。
引望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李文广,在论坛上分享的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辅助驾驶在新能源汽车中的渗透率已超过60%,较去年的19%实现跨越式增长。
在使用场景上,高速路段辅助驾驶使用率60%以上,城区路段随着ADS4版本的升级提升至接近20%,泊车场景使用率更是达到42%,这些数据印证了自动驾驶技术正逐步获得市场认可。
从全球商用进程来看,不同国家基于自身产业基础形成了差异化路径。美国采用“事后管理”机制,已有24个州允许自动驾驶车辆合法上路,Waymo、特斯拉等企业通过大规模实际道路测试积累了丰富数据,事故率较传统人工驾驶大幅下降。
德国则秉持严谨的监管态度,2022年便出台相关法规,允许奔驰等企业在高速上开展 95公里/小时的自动驾驶商用。英国计划在2025年初启动商业化试点,日本则通过完善的法规体系支撑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的稳步推进。
中国的自动驾驶商用进程呈现出“政策引导、试点先行、多点突破” 的鲜明特征。
在政策层面,国家部委与地方政府协同发力,多项管理办法进入征求意见阶段,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上海、深圳等城市率先出台地方试点规范,为技术落地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技术测试方面,已有7个城市的9家企业开展L3级准入测试,部分企业已完成测试工作,计划2025年上半年启动ToC商用试点。Robotaxi、无人配送等应用场景在多个城市持续落地,为规模化商用积累了宝贵经验。
结合技术演进与政策推进节奏,行业普遍预测中国自动驾驶将遵循“梯度落地”的发展路径:
2025年实现高速L3级规模商用,2027年启动城区L4级规模商用,2028年完成无人干线物流商用布局。
NO.3 生态协同价值:跨领域融合激活万亿市场
自动驾驶的落地并非单一企业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力。正如论坛嘉宾达成的共识,自动驾驶出行生态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策、标准、企业与用户的多方联动。
从停车、充电到养车、保险,从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跨领域的生态融合正激活万亿级市场空间,催生全新的产业价值。
在停车领域,自动驾驶技术将终结“寻找车位”的行业痛点。
通过车端与停车场云端系统的互联互通,自动驾驶车辆可实现自动寻位、自主泊车,甚至能利用社区、商场等场所的空余车位资源,大幅提升停车资源利用率。
引望智能计划通过开放平台与商场、社区物业等运营商合作,构建“车-场-云”协同的智能停车生态,让用户在医院、商圈等热门区域无需再为停车发愁。
《自动驾驶出行生态2025》报告指出,统一的停车规范将在自动驾驶时代逐步形成,既提升用户体验,又为停车运营商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
充电领域的生态融合则聚焦“自动补能”的全流程优化。当前新能源汽车充电面临车位难找、操作繁琐、体验不佳等问题,而自动驾驶技术与充电设施的结合,将实现从“人找桩” 到“车找桩”的转变。
万帮数字能源CEO李宏庆介绍,通过“车-桩-网-云”的生态协同,可实现自动泊入、自动插枪、无感支付、自驶离的全流程自动化,破解充电“最后一米”难题。
其推出的侧方自动机械臂充电系统,能在40秒内完成对接,适配市场上60余种新能源车型,且无需重新定义接口,可利用现有充电资源实现平滑升级。
未来,自动驾驶车辆还将具备自主选择电价低谷时段充电的能力,甚至成为移动储能单元,实现车与能源网络的动态平衡。
车后服务领域正经历从“被动维修”到“主动养护”的转型。途虎养车联合创始人胡晓东透露,基于与华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合作,未来自动驾驶车辆可通过手机APP下单,自动前往门店完成清洗、保养等服务,全程无需用户干预。
这种“无感养车”模式将大幅降低用户时间成本,据统计,当前一次洗车平均耗时50-70 分钟,全国车主每年因洗车浪费的时间高达数亿小时,而自动驾驶技术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
随着车辆数据的积累,车后服务还将实现精准化、定制化,基于驾驶习惯和车辆状态数据,为车主推荐个性化保养方案,推动行业从“标准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升级。
保险领域的生态创新则聚焦风险保障体系的重构。中国人保个人非车保险部副总经理倪宏表示,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将改变传统车险的责任主体与保障逻辑,从“保驾驶员”向 “保人+保系统”转变。
针对辅助泊车、辅助驾驶等场景,人保财险已推出专属保险产品,覆盖意外事故损失、备用服务、舆情处理、法律费用等五大风险场景。
未来,保险定价将不再局限于历史出行数据和驾驶员信息,而是融入系统性能数据等动态指标,形成更科学的风险定价模型。
保险的介入不仅为用户提供了安心保障,更将推动自动驾驶生态的健康有序发展。
闪送等即时服务平台的加入,为自动驾驶生态补上了“有人化服务”的关键一环。针对自动驾驶车辆充电时的插拔枪等痛点,闪送依托 300 万骑手的庞大网络,提供全国平均1分钟响应、10分钟上门的一对一急送服务。
用户无论身处何地,都可通过APP下单,由闪送员完成充电插拔、车辆检查等服务,实现“无人场景中的有人化服务”,既解决了技术落地中的实际问题,又拓展了自身业务场景,实现多方共赢。
写在最后:自动驾驶新生态开启智慧出行新时代
第一届自动驾驶出行生态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搭建了跨领域协同的交流平台,更凝聚了产业发展的共识与合力。
从“技术突破”到“生态共建”,自动驾驶产业的发展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一个涵盖政策引导、技术研发、场景应用、服务创新的完整生态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未来,随着政策、技术、服务、场景的深度融合,自动驾驶将逐步重塑出行方式,优化城市交通效率,减少交通事故,降低碳排放,为智慧交通与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这一进程中,企业作为生态建设的核心主体,需要秉持开放共赢的理念,加强跨领域合作,共同推动标准制定与技术创新;政府则需持续完善政策法规,优化监管环境,为生态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用户则将成为生态建设的受益者,享受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的出行体验。
《自动驾驶出行生态 2025》报告的发布与生态共建行动的启动,标志着中国自动驾驶产业进入了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阶段。
从高速L3到城区L4,从智能停车到自动充电,从无感养车到精准保险,自动驾驶生态的每一个进步都在推动人类向智慧出行的新纪元迈进。
正如论坛嘉宾所强调的,自动驾驶生态的建设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共建者、共享者。
唯有各方携手共进,以开放姿态拥抱变革,以协同精神破解难题,才能构建起更安全、更高效、更可持续的自动驾驶出行生态,让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人类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