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还在讨论“自动驾驶行业何时规模化”的时候,今年双十一悄无声息地给了一份异常清晰的样本:仅中通一家快递企业,就布署了3000台无人配送车在250多个城市连续运行,20万单/日,累计超过 2000 万公里。
除了中通,顺丰在多个城市投用数百台,圆通和申通也在加速扩张。
电商平台同样没闲着,菜鸟的无人车在多地高峰时段承担起驿站与社区之间的循环配送,京东则把无人配送直接做到“赋能品类”:为了防止阳澄湖大闸蟹爆单,京东无人车直接配上恒温货箱与避震系统。
对自动驾驶行业而言,这不是一组物流数据,而是一个更值得重视的信号:低速无人配送,正在成为国内自动驾驶最具“确定性”的商业化路径。
自动驾驶从业者都知道,任何技术都可以在测试中表现优秀,但真正的“商业正确性”一定要在大规模、长时、跨区域运行中验证。
今年双十一,这种验证发生在无人配送车上:
更重要的是,中通的3000台车不是集中在一个示范区,而是分布在250+城市,这意味着:
自动驾驶行业跨越了落地时的“行政式扩张”,进入到“物流网络驱动的规模化”阶段。这对于那些从 Robotaxi 转向低速物流的从业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拐点:
这是自动驾驶在真实业务侧最接近“规模经济”的一次落地。
如果放在两年前,几乎所有自动驾驶团队内部都会把“无人配送车”视为一个边缘业务——市场小、场景碎、营收有限、回本周期长。
今年的转折点并不来自于技术突破,而来自三个结构性因素的对齐:
(1)自动驾驶核心能力已经过剩,但场景承载能力不足
算法、感知、预测、控制、BEV、Transformer,行业过去几年积累的新能力,在 Robotaxi 场景的 ROI 上难以完全释放。但低速物流的需求是高度实时的、可规模化的,不会像出行那样受到“需求波动”“监管高度敏感”“路线不可控”等因素影响。
换句话说:技术准备好了,但最适合的场景一直在等待。
(2)无人配送车的系统门槛已从“车辆能力”转向“网络能力”
早期行业比的是:识别能力、避障能力、夜间行驶、窄路通行、复杂场景“智能体”表现,但今年你会发现,能跑到 3000 台规模的玩家,都具备:
(3)城市管理理念转变:从“管住车”到“把无人车纳入治理体系”
过去,无人配送车的政策推进高度依赖示范区;今年,越来越多城市开始按“智能网联城市基础设施”来规划无人车的路权、设施点位。
这类治理方式更偏向自动驾驶友好:
站在自动驾驶从业者的角度看今年双十一,更应该关注:头部企业的技术路线和系统能力正在分化,且背后对应着不同的商业化路径。
新石器:自动驾驶最“成体系”的路线
新石器的优势从来不仅是车,而是三件事:最完善的城市运营体系、最大规模的跨城调度经验、典型的“重资产换高稳定性”路线。
它的模式更像自动驾驶商业化中的“基础设施型选手”——优先追求安全、稳定、规模化,牺牲一些成本,把无人配送做成“高可用公共网络”。
九识:把自动驾驶做成供应链产业
九识走的不是传统 AD 技术路径,而是:高度标准化硬件、极致成本工程、大规模制造能力、基于低速场景的算法“够用论”。
对于自动驾驶从业者来说,这提醒我们:低速自动驾驶的护城河,很可能不在算法,而在供应链。
这是行业过去几年没有认真讨论过的议题。
京东与菜鸟:自动驾驶嵌入供应链,而不是相反
京东的无人配送不是“部署一批车”,而是在重构物流网络结构。阳澄湖无人车加恒温货箱、避震模块,是典型的“深场景融合”。
菜鸟则是把无人配送“长”在淘宝体系内部:数据闭环、驿站网络、订单聚类,这些是自动驾驶公司难以复制的优势。
对于自动驾驶行业来说,这是一个关键提醒:真正的商业化不是“自动驾驶输出”,而是“自动驾驶内嵌”。
自动驾驶行业长期把未来押在Robotaxi上,但无人配送车提供了一个更现实的可能性:自动驾驶的规模经济,可能先在物流发生,而不是出行。它具备几个优势:
自动驾驶行业过去10年探索的技术,大部分都能在低速物流场景中得到充分释放,但商业风险更低。
因此今年双十一的意义不是“无人车跑得不错”,而是:自动驾驶行业终于看到一个确定性的、可规模化的商业闭环样本。
如果一个自动驾驶团队想进入无人配送车行业,我的判断比较清晰:
主流快递场景的大赛道已经被锁死,但自动驾驶行业依然有机会,只是机会的形状已经变了。
(1)进入主流快递赛道:几乎不可能
原因不是技术不行,而是系统能力壁垒过高:
城市路权资源高度稀缺
调度系统与运营体系已绑定快递网络
新玩家无法在一年内构建“跨城运营”能力
成熟车型已跑出“规模成本曲线”
这意味着:你很难在“自动驾驶能力”上击败别人,因为主赛道比的是“系统规模”和“供应链能力”。
(2)自动驾驶团队的机会来自“深场景突破”
未来几年,真正的机会在于:
这些都是自动驾驶公司能发挥算法优势、能做场景深度定制、能把“智能体能力”变现的地方。
换句话说:你的优势不是“无人配送车”,而是“深度自主能力”。
(3)未来最大的机会:自动驾驶×城市级数字化运营
自动驾驶在城市中的角色,将从“运输工具”升级为“感知节点 + 执行节点”。
谁就能在下一阶段掌握更高层面的议价能力。这是一条完全不同于传统AD的“系统智能路线”。
今年双十一告诉自动驾驶行业:规模化自动驾驶不是不可能,只是没有在你们预期的地方发生。它不是在 Robotaxi,也不是在高速NOA,而是在低速物流。
不是在示范区,而是在真实城市。不是靠补贴,而是靠业务需求。不是作为“技术展示”,而是作为“系统基础设施”。
接下来几年,自动驾驶行业的三个关键变量将越来越清晰:谁能够真正做到系统规模化运营?谁拥有最深的行业与城市场景嵌入能力?谁能把自动驾驶从“工具”升级成“网络节点”?
而新入局者,能不能活下来,取决于你是否选择了:
主赛道的门已经关上,但旁路与新场景正在悄悄打开。自动驾驶行业真正的商业化,只是换了一条路径,加速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