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关键产业领域推本土化采购,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和医疗设备这些战略性强的链条。从2012年起,通过补贴机制就开始鼓励产业链自主,202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到2035年目标很明确,供应链要更安全,本土贡献得占大头。
这政策一出,外资企业得赶紧跟上节奏,不然积分算不过来,市场准入就卡壳。工业和信息化部2021年的文件又加码,电动车积分里本土零部件权重加大,电子制造和医疗设备也跟着卷进来。结果呢,全球供应链格局被搅动,外企从被动调整到主动融入,成本降了,效率高了,还得承认中国供应链的韧性真不是盖的。
拿新能源汽车说起,特斯拉上海工厂2019年1月动工,2020年1月首批Model 3下线,那时候本土化率才30%,电池电机基本靠进口。积分管理和目录要求一压,公司2020年中就开始换供应商名单,电池从松下转宁德时代,电机电控逐步本土。到2021年8月,本土化率接近90%,2023年超过95%,工厂年交付947000辆。这样的速度,换谁都得服气,本土供应链帮它稳住了生产,避免了全球芯片荒的坑。其他车企也类似,日本丰田在氢燃料电池上,2015年就开放5680项专利,2022年和中国伙伴建灌装生产线,避免被踢出新能源目录。氢能专利日本占大头,但中国企业申请量后来居上,2025年综合实力已超日本。
医疗领域政策也紧跟,国产化率超95%的目标,让外资药企和设备商动起来。阿斯利康2023年3月在青岛投4.5亿美元建呼吸药物基地,2025年3月又砸25亿美元,在北京建全球第六个战略研发中心,中国第二个。跟和铂医药、元思生肽、康泰生物合作,覆盖抗体偶联药物和细胞疗法。本土供应链帮它端到端布局,胰岛素生产链条全在中国跑通。肖特集团2021年6月在浙江缙云开玻管工厂,生产疫苗瓶原材料,中性硼硅玻管本地供货缓解了供应紧张。到2021年底,计划把中国医药包装产能扩三倍,75%新冠疫苗项目用它家的瓶子。康希诺2022年8月宣布上海mRNA疫苗基地,首期产能1亿剂,后扩到2亿剂原液,国产化率80%,自研脂质体取代进口递送系统。
设备侧,GE医疗北京基地从2008年产X光平板探测器起步,2012年建国产CT探测器线,2017年智能产线投用。到2023年,每三台全球卖的CT,两台出自北京,零部件本土化率超85%。核心成像芯片本土制造,供应链短了,成本低了。西门子医疗深圳基地2002年建起,成了全球唯一完整磁共振价值链的地方,从超导磁体到整机全链条。2024年9月,新一代7T磁共振获批,采用中国首创技术,出口占广东同类90%,全国70%。这些调整,让外资设备商在中国市场稳住脚,避免被联影这些本土玩家挤掉份额。
工业自动化和清洁设备也没落下。霍尼韦尔在中国有30家工厂,采购原材料总额20亿,90%本土供应商。2025年7月办供应商大会,全球采购负责人和中国企业对接,苏州工厂从自动化仓储到航空部件,本土化率从51%升到80%。施耐德电气类似,2022年本土采购率超90%,1600多家供应商建端到端绿色链。2023年上海康桥工厂三期落成,支持全球需求。德国卡赫2002年进中国,2023年8月苏州全球研发中心成立,针对中国清洁需求定制产品。市场迭代半年三次,它跟本土伙伴合作,翻译说明书赶上节奏,投资常熟总部后又增资1亿人民币。
苹果通过富士康这些代工厂,本土采购也加深。富士康郑州和深圳线,从2021年起替换进口组件,二级供应商超200家,覆盖显示屏外壳。苹果整体供应商43国,但中国装配和部件占比重,2021年本土化率高企。不过,它也开始多元化,移部分产能到印度越南,避供应链中断风险。富士康中国四大园区,河南郑州、山东烟台、四川成都、广东深圳,iPhone组装依赖本土链,但关税和竞争压力让它调整。
这些变化不是一蹴而就,外企内部审查供应商、审计资质、重签合同,过程耗时几个月。特斯拉2020年底本地化率升50%,2021年近70%,调试电机测试兼容,花大力气。霍尼韦尔员工培训本土团队,施耐德物流优化配送。卡赫与苏州院校合作研发,阿斯利康参与基金投资创新企业。肖特设备从德国运来,海关协调放行,投产后产能扩张。日本车企专利共享协议签了,维持资格。康希诺自研系统测试成功,GE和西门子技术图纸转移谈判推进。这些细节,体现出供应链整合的深度,外企从应急到生态融入。
长远看,本土化帮外企降成本,提升迭代速度。特斯拉上海2024年本地化超95%,车辆反向出口欧洲,德国人认可品质。霍尼韦尔苏州成创新中心,取代全球部分职能。施耐德供应商网络稳固,卡赫市场位置巩固。阿斯利康药厂投资回报,肖特医药包装产能三倍。日本车企合作深化,康希诺疫苗本地生产。GE设备本土化成功,西门子创新平台启用。中国工程师反向工程能力强,给个螺丝能搞火箭,卡芯片自研量子CPU,这让外资技术转移加速。
当然,不是所有企业都跟上节奏。韩国三星手机,从2016年后市场份额滑到2024年不足1%,原因多,本土品牌崛起,性价比高,三星区别对待中国消费者,Note7爆炸事件雪上加霜。供应链本土化不足,成本控制差,导致竞争力弱。其他顽固企业类似,市场份额缩水。
整体上,中国用国产化率重写规则,外企从在华制造到智造转变,话语权向本土倾斜。政策不撒钱,就改规则,供应链韧性强,潜力大。跨国巨头尝到甜头,投资加码,中国市场成了它们的增长引擎。话说回来,这波操作,让全球供应链更平衡,外企扎根中国,不光赚14亿人的钱,还用本土创新反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