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经济部长卡雷曼斯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嘴上还在感谢中国对芯片出口的“豁免”,可另一边,却在办公室里急得团团转。
荷兰原本想借助地缘政治打压中国半导体发展,结果却被客户绕过,直接找上了中国的封测企业。更讽刺的是,这些“客户”不是别人,正是欧洲本土的汽车巨头。
荷兰以为自己在“扛旗”,结果却被“自家兄弟”从背后捅了一刀。这出闹剧,怎么看都是一场自作聪明后的翻车现场。
荷兰的“孤胆英雄”秀
卡雷曼斯在那场采访里说,不后悔从中国手里“夺回”安世半导体,还说这是为了“欧洲的技术安全”。
话说得漂亮,但细看内容,漏洞百出。他一边说着感谢中国的“克制”,一边又指责中国半导体产业“不可控”,这前后逻辑根本站不住脚。
2023年起,美国对中国半导体高压施压,荷兰也紧随其后,对设备出口设限,尤其是ASML的光刻机出口。
荷兰政府强行干预中企闻泰科技对其的投资,卡雷曼斯甚至亲自上阵会见安世高层,阻止交易推进。
这类表演看上去是在“保卫欧洲利益”,实则更多是为了迎合欧美阵营的政治风向。
但问题是,半导体不是解构主义的舞台剧,它是工业链条的一部分,讲究的是效率和稳定,而不是谁喊得响。
ASML在过去几年多次表达对出口限制的不满,因为他们深知,限制中国市场,等于限制自己的增长。
更别提安世这种全球化运营的公司,靠的就是各地的合作与开放。荷兰政府硬是要把这盘棋下成冷战格局,结果把自己的位置越下越小。
欧洲晶源与中国封测的巧妙对策
当荷兰政府高举“技术安全”大旗时,欧洲汽车制造商已经开始琢磨“备胎计划”。他们不能等,因为芯片断供对汽车生产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
2025年初,德国、法国、西班牙几家大型车企悄悄聚到一起,讨论供应链应急方案。
他们决定绕过荷兰,直接从英国、德国的晶圆厂采购晶源,然后把这些晶圆送往中国封测厂进行后端处理。
这招在业内被称为“临时补丁”,但效果却异常明显。
芯片不是只有设计和制造重要,封装测试同样关键。而在这块,中国的实力早就不是“配角”。
从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到华为旗下的鲲鹏封测线,中国企业早已能承接大批量、高规格的芯片后端工序。
欧洲车企的这一套组合拳,让荷兰政府的操作变成了“空拳打棉花”。
他们原本想通过卡断关键节点来施压中国,结果发现产业链根本不是一根线,而是一张网。
只要有一条路还通着,市场就能绕过去。而且这次不仅绕过去了,还绕得很漂亮。
这场“反杀”并没有大张旗鼓,而是在安静中完成。背后透露的是企业对政治干预的深度不信任。
客户们不想被拖进地缘政治博弈中,宁愿自己搭桥找出路。结果就是,中国成了他们实用主义下的优先选项。
荷兰的尴尬转身
几个月后,风向开始变化。卡雷曼斯突然释放“缓和信号”,表示欢迎和中国在半导体领域“技术对话”。他甚至主动表示,希望访问中国,与中企面对面交流。
背后的原因,不难猜。首先是客户的不满。德国能源部长原本是站在荷兰这边的,但在车企绕开荷兰之后,他的态度明显软了。
因为德国车企是国家经济支柱,供应链不能被政治卡脖子。其次是投资问题。闻泰科技的投资计划被搁置,荷兰错过了一个千亿级的项目。
卡雷曼斯在采访中含糊其辞,不愿解释为何当初说“安世必须回归欧洲控制”,现在又说“感谢中国克制”。
他以为只要站在美国一边,就能获得地缘红利,但现实是,客户不买账,市场不等人。
这种“嘴硬腿软”的策略已经引起欧洲内部的不满。法国工业部长甚至在一次闭门会议中表示,“不能把供应链安全交给政治情绪去决定”。
而在企业层面,欧洲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主动与中国厂商建立新的合作通道。
他们清楚,供应链的稳定性是靠合作与分工。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场“反杀”事件,不只是荷兰的尴尬,也是整个欧洲对自身角色的一次重新定位。
市场的智慧与政治的盲点
这件事表面上看是荷兰被客户“打脸”,但深层次看,是全球化与地缘政治之间的博弈。
荷兰政府想以“技术国家”的身份在国际博弈中刷存在感,但没想到,真正决定这场博弈走向的,不是部长的嘴,而是客户的脚。
他们的行动说明,市场不是盲从政治的附庸。当政策脱离现实,市场力量就会自动寻找替代路径。这才是全球供应链的真正韧性所在。
这不仅是一个国家被反杀的故事,更是一堂关于全球产业分工的现实课。政治可以短期干预,但无法长期主导。
更讽刺的是,这场反杀并没有靠中国“出手”,而是欧洲客户主动选择了合作。
这说明,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单边主义已经越来越难玩得转。荷兰想绑架整个欧洲,结果却被自己人解了套。
未来的趋势已经很明确:任何一个国家,想靠“技术民族主义”来主导全球产业链,都难逃被边缘化的命运。
荷兰这次的“万万没想到”,其实只是全球产业博弈中的一次缩影。
信息来源:荷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就安世半导体问题表态,商务部:极度失望和强烈不满
2025-11-14 21:45·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