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二手车出口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自2026年1月1日起,将通过严格的资质审核与流程规范,重拳整治新车以二手车名义出口的行业乱象。这一政策并非对汽车出口的“降温”,而是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划定红线,推动中国汽车出海从“规模扩张”迈向“品质深耕”。
新政的核心管控直指“零公里二手车”出口乱象。根据通知要求,申请出口的车辆若距注册登记日期不满180天(含180天),企业必须提交生产企业加盖公章的《售后维修服务确认书》,明确标注出口国别、车辆详细信息及海外售后网点分布,否则将不予发放出口许可证。
这一规定精准击中了行业沉疴——此前部分企业为规避新车出口的品牌授权、产品认证要求,将未使用过的新车上牌后转为“二手车”出海,既通过退税政策赚取额外收益,又逃避了海外售后责任,形成“国内算二手、海外当新车”的灰色操作链。
数据显示,2025年1-7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达1199万辆,同比增长57.1%,但高速增长背后,这类“伪二手车”占二手车出口总量的八成,部分甚至是危机车企的库存车、试验车,严重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国际信誉。
除了180天时限约束,新政还构建了全链条监管体系。在许可证管理方面,要求申报信息必须与《机动车登记证书》中的品牌、型号、注册日期等内容完全一致,未按规范填写的一律不予发证,商务部将对多次违规企业及发证机构进行通报。
同时建立企业动态管理及退出机制,对照《二手车出口不诚信行为负面清单》强化信用评价,从源头遏制违规操作。针对改装车、抵押车等特殊品类,政策也明确了准入门槛,要求提交真实性证明材料,未列入工信部公告、无CCC认证的产品将被禁止出口,彻底堵住“伪改装”“问题车”出海的漏洞。
政策落地将引发行业格局的深度调整。短期来看,依赖“新转二”模式生存的中小贸易商面临生存考验。这类企业缺乏品牌授权和海外服务能力,长期依靠低价倾销赚取差价,新政的资质门槛将直接切断其灰色盈利渠道。
但对头部车企和合规企业而言,这无疑是净化市场的重大利好——此前长城汽车等企业已痛批“零公里二手车”扰乱市场秩序,吉利等车企也出台了平行出口管控措施,新政将进一步遏制无序竞争,帮助正规企业收回海外渠道控制权,保障其品牌形象与市场份额。
正如中汽中心专家吴松泉所言,政策将倒逼企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推动海外业务回归“谁出口、谁负责”的本质。
回顾中国汽车出口的崛起之路,规模突破的背后始终潜藏着品质隐忧。上世纪90年代中国摩托车低价出海引发的声誉危机,正是缺乏规范管控的前车之鉴。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国,亟需通过制度约束实现从“走出去”到“走得稳”的转变。此次四部门联合出手,本质是通过许可证管理全覆盖,打通生产准入、产品认证、出口检验的全链条监管,让汽车出口不再依赖政策漏洞带来的短期红利,而是植根于技术创新、售后保障与品牌口碑的核心竞争力。
长远来看,新政将加速中国汽车出口的“提质升级”。未来,海外市场的竞争焦点将不再是“低价伪二手车”的无序倾销,而是合规经营、技术迭代与全球服务体系的比拼。那些提前布局海外售后网点、获得品牌授权、深耕本地化运营的企业,终将在规范的市场秩序中脱颖而出。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不是发展的“天花板”,而是告别野蛮生长、迈向成熟稳健的“新起点”。
随着2026年政策生效期的临近,汽车出口行业正迎来新一轮“洗牌”。告别灰色操作,坚守合规底线,才能真正打响“中国汽车”的全球品牌。这场以规范促发展的变革,终将让中国汽车出口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文章来源:网络,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仅供参考。
感恩原创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权,烦请平台留言删除。
更多文章请进入下方按钮“往期文章”或“分类阅读”页面进行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