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莱茵河畔到黄河之滨,初冬的郑州迎来了一场跨越亚欧大陆的产业对话。
11月14日,中德(郑州)汽车企业交流洽谈会在经开区举行。来自大众集团、德国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柏林-勃兰登堡州汽车产业集群协会等德国知名企业及机构代表,与郑州本土车企齐聚一堂,共绘中欧汽车产业合作新蓝图。
中德汽车产业合作源远流长,在技术、市场、资本和产业链等方面,已形成互嵌互融的合作态势。德国汽车工业凭借百年积淀的精密制造、全球布局与品牌优势,与中国产业迸发的电动化、智能化创新活力及庞大市场形成强大互补。
早在2017年,中创智领(原郑煤机)并购了德国博世旗下索恩格,为河南与德国汽车产业合作埋下了伏笔。继2023中德汽车大会“郑州会客厅”活动之后,又续写了新的合作篇章。
“ 中国在电动化、供应链和数字化应用上具有领先优势,德国在高端制造、整车工程、品牌价值和全球化运营上底蕴深厚,双方互为老师和学生。”中国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副局长于广生表示。 今年1-9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8921家,同比增长16.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5737.5亿元人民币。中德汽车产业合作,也迎来历史性的十字路口阶段,从过去“市场+技术”的合作,将转向未来的“创新+引领”合作。
郑州为啥能让这些国际汽车界“大咖”专程赶来?答案藏在它的“硬核优势”里。
作为“中国铁路心脏”与国家物流枢纽,郑州依托国际陆港,可实现稳定高效直达欧洲的陆路运输,既能低成本、快速度完成零部件供应,也为整车出口欧洲打通了高效通道;河南近1亿人口构成的庞大市场,叠加消费升级下的高端汽车需求,更让德国企业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商机。
产业集群的坚实底座,让郑州的合作吸引力愈发凸显。郑州拥有完善的汽车产业生态,尤其郑州经开区,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汇聚了上汽、宇通、东风日产、海马4家整车厂,7家专用车厂,以及近300家配套零部件企业,形成集汽车交易、改装、运动、娱乐为一体的汽车后市场产业生态。
在郑州汽车产业版图中,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的表现尤为亮眼。自2017年落户以来,累计投资超200亿元,带动数十个全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布局郑州。目前,该基地累计生产整车超250万辆、产值超1800亿元,是上汽集团在全国最大的乘用车生产基地、数据基地、出口基地。
郑州的产业实力,也赢得了德国嘉宾的由衷赞叹。
“真的太令人震撼了!”柏林-勃兰登堡州汽车产业集群协会主席米歇尔·博泽在参观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后直言,直观感受到了郑州汽车产业的规模化实力与智能化水平,明确表达了未来合作意向。
上汽动力科技(郑州)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州基地党委书记、总经理丁波说:“今年整个基地产量实现了稳步快速的增长态势,2025年该基地 整车产销量将突破50万辆,发动机产量同步超50万台,增幅超25%。带动周边配套企业产值同步跃升,促进河南新能源汽车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来自德国的未来科技股份公司首席执行官拉尔斯·汤姆森则将目光聚焦宇通等无人驾驶技术,坦言:“中国汽车产业的现代化程度令人惊叹!来到这里,我见证了‘中国速度’”,并明确表示对该技术高度感兴趣,未来计划明年与郑州开展进一步合作。
一家家德国车企、郑州车企轮番上台,氛围热烈。台上聊得热火朝天,台下对接得精准高效。这场交流会下来,中德双方敲定了不少合作意向。
“一个月前在德国的交流意犹未尽,今天能把合作伙伴请到家门口,让双方企业‘一对一’深度沟通,效果远超预期。”郑州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波表示, 将以最大诚意、最优服务、最强保障,在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数字化生产等前沿领域,与德国企业、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开展深度对接,共享发展机遇、共赴美好未来,携手书写“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深度对话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