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鹏飞(左)正在与同事探讨矿车前桥前悬挂以及转向系统组装技术。
讲述人 中车大同公司矿山事业部矿车行驶与传动室主任 南鹏飞
站在雪域之巅,寒风裹着雪粒扑面而来,眼前两台CR240EG高原型矿用自卸车如移动的钢铁堡垒,沉稳穿行于矿坑与料场。这一刻,我眼眶发热,我们终于将“中国智造”的旗帜插上了这片极境。
这两个庞然大物长15米、高近7米,载重能力达220吨,单趟运输量能抵三节重载火车皮。
在中车大同矿山事业部从事研发7年有余,最让我自豪的是亲眼见证矿车从100吨级、200吨级逐步升级至300吨级。
我参与的CR240E型矿用自卸车,其核心的交流电传动系统源自我们在轨道交通领域成熟的技术。但从电力机车到矿用自卸车的跨界研发并非易事,我们反复推演方案,逐项攻克难题。2021年,该车型在鞍钢矿山完成工业性试验,指标达国内领先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移山高铁”。
随着市场对大型矿车需求增长,我们开始向CR330E型300吨级矿车进军。这一次,变流柜、电阻柜、轮边减速器等核心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
真正的硬仗,是CR240EG高原型的研制。2023年初,我们接到任务:让220吨级矿车在海拔5400米、缺氧极寒的环境运行。项目周期紧张,设计与制造环节紧密衔接,每一笔设计都要慎之又慎。为了项目按时交付,会议室时常灯火通明,在一次次碰撞中,绿色化、智能化的新型矿车逐渐成型。
更令人难忘的是现场组装。团队成员顶着高原反应,早出晚归,盘山路蜿蜒上升的不仅是海拔,更是我们愈发坚定的决心。
截至目前,两台高原矿车已累计装载矿石超300万吨,行程8万余公里。日渐增长的数据让我体会到何为“用技术征服极端”。
从CR240E的技术积累,到CR330E的能力提升,再到高原矿车的极限突破,每一次挑战都让我们更加强大。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