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汕尾供电局生产指挥中心的监控大厅里,电子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全市当日数百项电力作业计划。突然,一条10千伏线路检修的中风险作业方案被AI系统自动捕捉,数秒之内,系统已完成对施工方案的关键工序核查,不仅精准识别出时间节点的逻辑偏差,还同步推送出风险预警与优化建议——整个过程无人介入,却精准高效。这一幕,正是汕尾供电局在全省率先建成“AI+作业”示范应用的真实写照。
近日,汕尾供电局在广东电网公司“人工智能+”行动的统一部署下,成功研发并落地了2025年“AI+作业”人工智能示范班组高风险智能作业应用,标志着其在AI与电力作业深度融合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该应用通过整合高频作业场景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中高风险作业的施工方案、关键工序与风险等级的智能分析与评估,不仅极大提升了作业管控的精准度,也为生产指挥与运营监控班组实现了实质性的“减负赋能”。
这一切的背后,是汕尾供电局依托广东电网人工智能平台重点推进的示范应用建设成果。目前,该局已成功落地差异识别、风险评估分析、关键工序匹配三项AI数字化应用,发布智能体2项,并基于企业大脑构建了一套风险处置方案知识库,从而全面建成“AI+作业”人工智能示范班组高风险智能作业应用体系。
“过去,我们每天面对的是200至300项作业计划,其中约40项属于中高风险类别。”汕尾供电局生产指挥中心负责人关富敏介绍,“仅人工核查这些中高风险作业,每天就要耗去约7小时;再加上差异识别需6小时,关键工序也要靠基层人员逐项分析——如今,AI系统在一分钟之内就能全部完成。”从“小时级”到“秒级”的跨越,不仅是效率的质变,更是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
在监控屏幕前,值班员莫国荣指着系统自动生成的智能分析报告感慨道:“以往我们要逐字逐句对照标准文件人工核对,现在AI不仅秒级响应,还能关联历史数据主动提出建议。”他表示,过去占据大量人力的基础核查工作,如今已实现全自动化处理,班组人员得以从繁琐重复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高风险智能应用不仅能自动识别隐患、主动预警,还能对未整改事项进行跟踪提醒。”生产指挥中心生产及运营班班长王德彬补充道,“我们不再需要人工紧盯每项计划,而是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安全决策与运营优化中。”AI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智能助手,在背后支撑起整个作业管控的“智慧骨架”。
接下来,汕尾供电局将在广东电网公司的指导下,持续深化“AI+作业”模式探索,进一步打造人工智能示范班组,构建覆盖作业全流程的智能管控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案例,推动管理机制与业务技术深度融合,为电网运营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能。
南方+记者 陈欣欣
通讯员 蔡洁锐 刘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