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汽车产业的发展史,既是超级工厂的演变史,也是制造范式的进化史。
从1913年福特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条汽车流水装配线,拉开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序幕,再到以丰田为代表的“精益生产”模式迅速崛起——汽车产业始终挺立于变革潮流的风口浪尖,不断重新定义“工厂”、“制造”的丰富内涵。
当电动化、智能化成为汽车产业新一轮跃迁的核心引擎,超级工厂的演进轨迹与制造范式的升级路径自然备受瞩目。人们期待在技术、产品迭代创新的背后,看到底层基础设施的蜕变和智能制造模式的进化。
然而,前行的道路并不平坦,横亘其间的两大障碍堪称世界性难题。一是质量控制的高精度与一致性目标的达成殊为不易,难以确保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的装配精度和最终产品质量保持在极致水平线上;二是个性化定制与生产效率无法实现高度平衡,既有的柔性制造系统已遇到明显的瓶颈,亟需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应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谁能承担起破解困局的重任?在电动车热潮中扮演领头羊角色的中国厂商,无疑被寄予厚望。最近,定位于“新豪华”的尊界S800持续热销,其背后的江淮汽车超级工厂更被视作“全球灯塔工厂”的典范——针对两道世界性难题,是否能从其成功实践中找到最佳答案?
全场景AI质检×全息质量追溯:
协力攀登质控的新巅峰
如果说汽车制造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那么质量控制的精度与一致性则是“皇冠上的明珠”。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题目的难度系数不亚于“哥德巴赫猜想”。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很多厂商都在探索如何将质量把控从依赖老师傅经验的“艺术”,变成可量化、可复制、可追溯的“科学”,但过程往往充满曲折。以纷繁复杂的插接件检测为例:业界采取的常规方案是“小模型堆数量”,需面向几十甚至上百个场景,由多名工程师耗时数月完成。而这些模型犹如“定制钥匙”,为双电机前舱插接件开发的模型,遇到三电机车型的新增孔位很可能导致误判,准确率会从99.99%骤降至84%。
事实上,插接件检测只是AI质检的冰山一角,智能化技术已渗透到超级工厂质量控制的全场景中。在焊装车间的最后一道工序,DTS自动检测要对车身3600多个关键尺寸和350多个间隙、平面做最严苛的检查。过往依靠人工方式,DTS检测需要30分钟;而在尊界的超级工厂,在传感器、工业机器人、AI大模型和5G融合网络的相互配合下,不到1分钟即可完成所有检测。
尤值一提的是,汽车制造并非局限于工厂之内,而是高度依赖整个产业链众多环节的协同运作,全息质量追溯的价值由此凸显。以尊界S800的18块木纹装饰板为例:它们来自同一棵原木,基于江淮与华为搭建的工业物联网平台,最初分散的木柸才能完成全程可追溯的“成长之旅”——汇聚的质量信息经过数据治理,让来自不同供应商的碎片化数据变得规范统一,最终汇入全息质量追溯的数据湖,保障每一块饰板的纹路完美衔接。
不难看出,从一颗螺丝到一块饰板再到成千上万个零件,江淮汽车超级工厂构建了贯穿全流程、原子级的质量追溯体系,并将质量标准延伸到整个产业链,为解决质控一致性的世界难题贡献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
智能排产系统×5G融合网络:
重构柔性制造新底座
质量控制能力决定了汽车制造的下限,而柔性生产水平则打开其向上拓展的空间。特别是在个性化需求愈发旺盛的新消费时代,有效化解“定制化选配”衍生的诸多挑战,是汽车厂商脱颖而出的必要条件。
从超级工厂的角度看,当用户在APP上敲定选装方案时,其“神经中枢”会同步收到信号,但要让逾万种配置组合在同一条产线流畅诞生,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让销售端的个性化需求、供应端的物料节奏、研发端的工艺标准串联起来,并与生产端实现“无缝接力”,从而完成定制化的“临门一脚”。
面对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全链条海量数据,传统的柔性生产体系已难以应付,必须进行从“大脑”到“躯体”的全方位变革。江淮汽车与华为联手打造的智能排产系统和5G融合网络即是颇具示范效应的解决之道,驱动柔性制造迈向“智造”新境界。
基于智能排产系统的鼎力支撑,超级工厂就拥有了“最强大脑”:销售端的每一笔订单都会实时进入系统;供应链的物料二维码一扫描,库存、在途、质检状态立刻同步;研发端修改任何一个工艺参数,产线设备的程序会在5分钟内自动更新;产线中每台设备、每个工位的负荷也随时可查。当所有的数据壁垒被彻底打通,柔性制造的潜能将得到充分释放,林林总总的选配组合终会顺利转化为“千人千面”的产品。
当然,仅有“最强大脑”还不足够,5G融合网络催生的“纳秒级协同”能力同样不可或缺。在5G网络和激光的导航下,超级工厂里的每一辆AGV都是独立的“装配工位”,且无需按固定顺序排队,机械臂群会根据每辆车的配置信息,在1毫秒的超低时延控制下自动切换抓取工具和安装参数,确保达成选装要求。
显而易见,柔性制造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促进个性化定制与生产效率达成平衡的新底座正在形成。翻越这座“大山”之后,即是充满无限生机的“智造”旷野。
站上重新定义“智能制造”的新起点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智能制造概念就浮出水面。怀特和布恩教授于1988年出版《Manufacturing Intelligence》一书,阐述若干制造智能技术,如集成知识工程、制造软件系统、机器人视觉等,奏响智能制造的序曲。
历经多年演进,智能制造的外延与内涵已发生重大变化,引领范式变革的动力也不断更迭。如今,汽车产业恰处于电动化与智能化潮流的交汇地带,身位领先的中国厂商有望成为智能制造新一轮变革的主角,江淮汽车与华为的深度合作即是最好的证明。
这种强强携手的模式与“弯道超车”的经验,还有助于智能制造在更大范围内发挥突出作用。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与传统制造业相比,国内智能制造领域的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2%,资源综合利用率平均提高22%,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8%,运营成本平均下降19%,这意味着智能制造在新质生产力的跃迁中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放眼未来,AI对智能制造的重塑才刚刚开始,由中国厂商引领的范式变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江淮汽车与华为将在厚雪长坡的赛道上继续演绎新的篇章,期待更多的同路人共铸辉煌。
文章来源:IT创事记
你的每一次“在看”,我都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