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无带大家聊聊当下最火的赛道——Robotaxi!在北京亦庄、广州黄埔的街头,无人驾驶出租车都快成日常风景了,不用跟司机搭话、行驶平稳无异味,看着是不是特像科幻片照进现实?可谁能想到,这看似风光的智能出行, 实则到处亏钱。
技术落地挺唬人
咱先说说这火的一面。现在Robotaxi真不是实验室里的摆设了:Waymo和萝卜快跑早就跑了超亿公里安全里程,文远知行5500万公里、小马智行4800万公里的累计数据,证明这技术不光能跑,还挺靠谱。
乘客体验也挺香,不用跟司机搭话,全程安安静静,冬天再也不用怕打到有异味的车,车辆减速避让比不少老司机还稳。
企业也没闲着,小鹏汽车跨界入局,千里科技、哈啰、滴滴自动驾驶都在加码,百度萝卜快跑更是攒了超1700万单全球服务量,看着就快规模化了。
但别急着激动,一盆冷水马上浇过来。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港股上市首日就双双扑街:前者发行价27.1港元/股,盘中跌超14%,收跌9.96%;后者139港元/股,同样盘中跌超14%,收跌9.28%。
更扎心的是亏损账单:2024年小马智行净亏19.67亿元,文远知行亏得更狠,高达25.17亿元;2025年上半年,小马智行亏损还同比扩大75.07%,文远知行虽收窄10.32%,但全球至今没一家能规模化盈利。
说白了,这行业现在就是赚吆喝不赚钱,资本早从追概念的狂热,变成看账本的冷静了。
三重枷锁
为啥看着前景光明,却赚不到钱?其实是被三个问题死死卡住了,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三角困局。
首先是成本高得吓人。Waymo第五代Robotaxi单车总成本17.5万美元,国内企业就算控本,百度Apollo RT6卖20.5万元,小马智行第七代车型成本约30万元,都比传统出租车贵太多。而且运营成本也不低,车辆折旧占43%、运营分摊占44%、远程安全员占13%,这三项加起来,跑再多订单也难覆盖。
然后是用户体验有短板。上海用户得特意跑指定上车点,没法像网约车那样门到门;北京亦庄有人找不到上车点,直接放弃转叫传统网约车;广州大学城用户吐槽老打到同一辆车,说明投放量太少,头部企业单城才投百辆级,打不到车比新鲜感影响大得多。
你想啊,打车图的就是方便,现在反而更麻烦,谁愿意一直选?
最后是定价左右为难。小马智行在上海前3公里14元,超10公里加价30%,跟传统网约车差不多,对用户没吸引力;可要是涨价,本来体验就有短板,用户更不买账了。
这就陷入了不涨价亏,涨价更亏的死循环,盈利自然遥遥无期。
在我看来,这根本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商业逻辑没跑通。很多企业光顾着炫技术、扩规模,却忘了做生意的本质是赚钱。技术再牛,不能解决成本和体验问题,终究只是好看不实用的示范工程。
先从小场景啃起
既然难,难道Robotaxi就没出路了?也不是,关键是得放下一口吃成胖子的执念,走渐进式路线。
关于啥时候能替代人类司机,行业早有共识:短期不可能,长期靠渗透。未来3-5年,大概率先在园区、机场、大学城这些封闭或半封闭场景规模化,这些地方路线固定、需求集中,能避开门到门的短板,先把单车盈亏平衡跑通。
至于盈利时间表,各方说法不一:高盛说一线城市单车毛利2026年转正,经营利润要等2032年;百度乐观,说2025年能全面盈利;小马智行则瞄准2028年,前提是运营规模超5万辆。
其实不管哪个预测,核心都一样:先靠小场景攒经验、降成本,再慢慢扩大运营区域和投放量,靠规模效应摊薄成本。资本也得有点耐心,别逼企业急着上市圈钱,新兴产业从概念到盈利,本来就需要时间沉淀。
说到底,Robotaxi的未来确实值得期待,但盈利没有捷径。那些急着跑规模、烧钱换流量的玩家,大概率走不远;只有沉下心打磨产品、控制成本、优化体验,先在细分场景站稳脚跟,才能在这场漫长的赛道中笑到最后。
千亿市场的蛋糕就在那,但能不能吃到嘴,还得看谁能先解开这三角困局。你觉得Robotaxi还要多久才能真正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