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企业在咨询绿色工厂、智能工厂、零碳工厂申报时,出现了相同的担忧:“如果我们暂时不做智能申报,会不会影响后续发展?”
从当前政策趋势来看,这个问题确实值得重视。过去企业可以依靠手工整理资料、线下申报,但从 2024 年底至 2025 年,国家主管部门正在不断提高申报门槛,智能申报正在成为“基本要求”。
这意味着,不做智能申报可能不会立即带来处罚,但会让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逐渐丧失资格。
一、政策不再鼓励“手工申报”,智能申报已成主流
在工信部、省工信厅发布的最新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相关指导文件中,“信息化支撑”“数据可追溯”成为频繁出现的关键词。这些变化意味着:
① Excel 手工统计方式逐渐被弱化
政府需要的数据必须是可核查、可验证、有记录来源的。
而单纯的人工录入,很难满足申报审核要求。
② 能碳数据必须通过系统生成
2025 年政策强调能耗与碳排放数据要来源明确,并具备连续性。企业必须有系统才能满足这些要求。
③ 申报平台逐步电子化、数字化
未来申报材料将更多要求系统导出格式,而非人工编写或拼接。
换句话说,智能申报正在悄然成为“政策默认”。
二、不做智能申报,会带来哪些隐性风险?
企业是否申报智能工厂、绿色工厂是自愿行为,但不具备智能申报能力,会影响后续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下面几方面:
风险 1:未来可能无法申报绿色工厂、零碳工厂等项目
最新规则强调:
企业需具备能碳管理系统
数据来源需可追溯
材料需政策标准自动匹配
如果没有系统支撑,企业可能因资料不规范而被退回。
风险 2:供应链要求正在提高,会影响合作机会
越来越多大型企业、头部制造企业会要求供应商具备:
绿色制造体系基础
ISO 管理体系
能碳统计能力
ESG 运营能力
没有智能申报能力的企业,很难满足供应链的数字化要求。
风险 3:企业无法应对年度复评,容易掉队
绿色工厂、智能工厂、零碳工厂等均实施动态管理制度。
如果企业没有能力定期生成运行报告、减排绩效数据,未来极可能因“连续不达标”而被移出名单。
风险 4:未来政策补贴可能与系统能力挂钩
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相关的补贴正在增多,申报门槛中普遍包含“数字化管理能力”。
企业缺乏智能申报能力,就会错失这些政策红利。
三、企业为什么会犹豫?核心原因其实只有三个
我们在服务企业过程中发现,企业不做智能申报,主要有 3 个顾虑:
① 没人专门负责数据管理
很多企业的能耗数据依靠财务、设备、质检多个部门分散整理,难以统一。
② 害怕系统投入大、操作复杂
企业普遍认为“管理系统 = 高成本 + 大工程”,因此迟迟不愿迈出第一步。
③ 不清楚具体政策要求,不知道从哪开始
文件太多、内容太杂,企业不清楚自己到底达不达标。
这些顾虑其实可以通过合适的工具轻松解决。
四、世通国际认证如何帮助企业降低智能申报门槛
企业之所以觉得智能申报“难”,往往是因为缺乏系统与专业团队支持。
世通国际认证在申报、体系、能碳管理方面具备完整的服务链,可以为企业提供以下解决方案:
① 用世通AI认证工作平台,让申报流程清晰可控
平台内置智能申报流程图,企业按照步骤操作即可生成:
自评报告
体系文件
管理评审资料
申报所需附件
让企业“不用翻资料,不怕漏条目”。
② 用世通AI+能碳管理平台,解决数据真实性与追溯问题
平台覆盖 12 项国家指南功能:
能耗监测
碳排放核算
用能预算
能流分析
产品碳足迹
节能建议分析
企业入驻后,系统可自动计算数据,省时省力,也更符合申报审核要求。
③ 世通专家团队提供一对一申报辅导
包括:
政策解读
指标差距分析
材料规范化指导
整体申报路线设计
复评和动态管理支持
让企业“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
五、总结:智能申报不是强制,但会成为企业的必备能力
未来几年,智能申报将成为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低碳评估的共同要求。
不提前布局的企业,可能不会立即受到影响,但会在未来的竞争中慢慢拉开差距。
世通国际认证提供从体系管理、能碳系统到智能申报全流程解决方案,帮助企业轻松跨过数字化申报门槛,稳步提升竞争力。
越早具备智能申报能力,企业未来越占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