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从“烧钱换规模”的快速扩张期,转向“盈利决定生死”的竞争拐点
文 |《财经》研究员 黄思韵
编辑 | 刘以秦
11月18日,小米集团发布2025年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三季度,小米营收1131亿元,同比增长22.3%,经调净利润113亿元,同比增长80.9%。智能电动汽车及创新业务分部在该季度首次录得单季度经营盈利7亿元,扭亏为盈。
从2024年3月首车上市,到实现单季经营盈利,小米用了约1.5年。继比亚迪、理想、赛力斯、零跑汽车等实现经营利润转正后,小米跻身少数盈利的国产新能源车企之列。
经过十年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从“烧钱换规模”的快速扩张期,转向“盈利决定生死”的竞争拐点。2025年,小鹏、蔚来、小米都提出今年必须盈利的目标。
真正持续经营利润为正的新能源车企仍是少数。特斯拉是全球第一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在2020年首次实现全年盈利。在中国“新势力四强”中,目前理想和零跑已实现连续盈利,小鹏、蔚来仍处于亏损收窄阶段。
小米的业务版图正在发生变化。在传统智能手机业务增速趋缓的背景下,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首次成为小米第二大收入来源,超过“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板块,三季度收入290亿元,同比增长199%,占总收入比26%。其中,智能电动汽车业务贡献283亿元收入,其他相关业务收入7亿元。
支撑这一业绩的是规模效应与高端化策略的驱动。今年三季度,小米汽车交付量同比增长173.4%。今年前三季度,小米累计交付量26.5万辆。小米集团合伙人、集团总裁卢伟冰在业绩电话会上透露,小米汽车预计将于本周完成全年35万辆的年度交付目标。
与此同时,得益于Xiaomi SU7 Ultra及YU7系列等高价位车型的拉动,小米汽车平均销售价格(ASP)为26万元,同比上升9%。
据汽车互联网平台易车网数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小米SU7位列2025国内中大型轿车销量第一,小米YU7连续3个月位列中大型SUV销量第一,其中10月登顶国内全品类SUV销量第一。
毛利率是衡量车企造血能力的关键指标。2025年三季度,小米汽车毛利率25.5%,同比上涨49%,环比下降0.9个百分点。财报中解释,主要是受核心零部件成本下降、单位制造成本降低等因素影响。作为参照,三季度赛力斯的毛利率为29.9%,小鹏的毛利率为20.1%,极氪的毛利率为19.2%,特斯拉的毛利率是18%,比亚迪的毛利率是17.6%。
面对行业渗透率越来越高、补贴退坡和价格战加剧的压力,盈利能力已成为车企穿越周期的核心指标之一。小米汽车单季的盈利是否具有持续性,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对于明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优惠退坡带来的影响,卢伟冰在业绩会表示,明年小米汽车毛利率可能会有所下降。
小米还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今年前三季度,小米研发支出235亿元,其中四分之一都流向汽车及AI业务。作为对比,根据第三方机构佐思汽研数据,2024年中国研发投入最高的车企里,小米排名第二,研发投入240.5亿元,排在第一的比亚迪,2024年的研发费用是531.9亿元。
2025年2月,雷军宣布小米2025年研发费用将超300亿元,其中四分之一用于AI领域,重点投向GPU(图形处理器)集群、大模型开发及场景落地。5月,雷军宣布小米未来五年研发投入预计超2000亿元,聚焦AI、OS(操作系统)、芯片三大底层技术。
小米战略的长期目标是构建“人-车-家”全生态,这一目标实现离不开技术投入。摩根士丹利在今年5月的研报中指出,电动汽车的成功将为智能手机和AIoT部门带来积极的协同效应。
在市场布局上,小米将目光投向海外。小米汽车已确定在2027年进军海外市场,首选地是欧洲。近期,小米已在德国各城市进行了实地考察和高速路测,验证了小米汽车的性能极限。
发布财报当日收盘,小米集团股价下跌2.81%,总市值在1万亿港元附近,较今年9月的高位下跌超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