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某一天,奔驰法务部的人大概是从早餐咖啡里看到了什么不该看的东西。他们发现一家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车标,和自家那个引以为傲的三叉星,怎么看怎么像。
于是,一场持续十年的拉锯战就这么开始了。
最开始,奔驰觉得这事儿板上钉钉。你看那三个圆弧,再看我这三个叉,这不就是抄的吗?
结果法院开庭,对方拿出设计图纸和设计理念,三一集团的律师说得很清楚:我们这是三个阿拉伯数字“1”的艺术化组合,寓意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你们那个三叉星,象征的是海陆空三个方向。
法官听完,判了。奔驰,败诉。
2006年,奔驰不服气啊,又告了一次。这次还是一样的结果。
你可以想象奔驰律师团队的心情,大概就像连着两次把球踢飞了一样。他们甚至跑回德国老家,想着主场作战能扳回一局,结果还是输了。
说实话,这时候要是换做别的公司,估计早就偃旗息鼓了。但奔驰是谁啊,百年豪门,怎么可能这么轻易认输?
尤其是到了2008年前后,三一重工的销量突飞猛进,甚至一度超过奔驰在某些市场的表现。更让奔驰难受的是,有些消费者居然真的把三一的logo认成了奔驰。
这下奔驰坐不住了,2008年又告,2015年再告。前前后后五次,次次败诉。
你说这事儿奔驰冤不冤?从视觉上看,两个logo确实有几分相似。但问题在于,三一是做挖掘机、起重机、混凝土泵车的,奔驰是做轿车的。
一个在工地,一个在公路。就像有人说的,一个是打篮球的乔丹,一个是打乒乓球的乔丹,根本不是一个赛道。
更关键的是,三一的logo设计者蒋昌典老师,早在1989年就完成了设计。那会儿三一集团还叫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梁稳根骑着摩托车在乡间小路上颠簸,想的就是把三个“1”做成商标。这个时间点,设计理念,都有据可查。
奔驰后来也想过改车标。据说他们的设计团队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几版方案,但最终发现,改来改去,还是原来那个三叉星最经典。这就尴尬了,自己不想改,又拿对方没办法。
从法律角度讲,商标保护的核心在于“混淆可能性”和“设计独创性”。三一和奔驰,一个在工程机械,一个在乘用车,消费群体压根不重叠。
而且三一的设计理念完整、时间线清晰,这就给了法院足够的判定依据。
这场商标战打到反倒给三一做了个巨大的广告。很多人就是因为这事儿,才知道原来中国还有这么一家工程机械巨头,能让奔驰连告五次。这波宣传效果,花多少钱都买不来。
写在最后:
商标之争,本质上还是实力的较量。三一能赢,不是因为logo真的和奔驰不像,而是因为它有完整的证据链,有清晰的品牌定位,更重要的是,它确实在工程机械领域做出了成绩。
对于奔驰来说,这场败诉也许是个提醒:不是所有圆圈加三条线的组合,都属于你。您觉得这场商标战,到底谁更有道理?欢迎留言聊聊。
阅读 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