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每月生态“体检”
实时监测400余种浮游植物
神农架国家公园候选区科研院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签订共建协议,联合开展大九湖湿地水质超标成因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 (湖北日报通讯员 房泽洋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春保
通讯员 杜华 房泽洋
11月10日,大九湖湿地湖岸线上,神农架国家公园候选区科研院的工程师们手持采水器与浮游生物采集网紧张采样。
采样完毕,水样被小心翼翼地装入密封容器,送至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大九湖湿地水生态环境监测站。
监测站实验室里,工作人员向水样中滴加鲁哥试剂——这种棕褐色试剂既能固定浮游植物,又能为细胞染色,让细胞核清晰显色,便于后续观察。
静置浓缩混匀后,水样被倒入专用容器,放入浮游生物自动化监测设备。设备启动,屏幕上实时呈现出显微扫描画面,原本肉眼看不见的浮游植物清晰“亮相”。
“我们只需在电脑上设置样品名称、编号、采样体积与浓缩体积等初始参数,系统便会自动监测并生成报告,种类、密度、生物量等核心数据一目了然。”神农架国家公园候选区科研院工程师莫家勇解释说。
大九湖内陆高山湿地不仅是珍稀物种的栖息地,更是区域水生态的重要指示器。莫家勇介绍,作为湿地水体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直接反映大九湖水质与生态健康状况,将其监测数据与水质监测数据结合分析,可以为湿地水环境评价提供更全面、科学的数据支撑。
此前,科研院的工程师在大九湖取样后进行人工鉴定往往需要数天时间,鉴定效率低,不能为湿地提供实时预警。
今年,神农架国家公园候选区科研院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签订共建协议,联合开展大九湖湿地水质超标成因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并从水生所引进了浮游生物自动化监测设备。
“鉴定效率提升后,我们对大九湖湿地浮游植物生物量可以进行常态化监测,每半个月1次,月初和月末各采集一次进行分析。”莫家勇介绍,为确保数据全面客观,团队会对九个湖区的水样逐个采集,每个监测点采集20升水样,通过浮游生物网过滤后,带回实验室开展定量分析。
此外,该设备还可检测小型浮游动物,其核心原理是通过自动化数字显微镜逐帧扫描、高清拍摄水样中的浮游生物,再依托图像处理技术与AI识别算法,实现生物分类、计数及密度、生物量等指标的科学计算。
该设备为大九湖的湿地保护装上了“智慧眼睛”。“它可以识别400余种浮游植物,常见种类识别率达90%以上。”莫家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