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比亚迪起诉自媒体账号“王悟空说车”及相关主体的网络侵权责任纠纷一案终于落下帷幕。11 月 20 日,比亚迪法务部发布公告,法院经审理认定,被告发表了针对比亚迪旗下方程豹品牌车型的贬损言论,已经构成对企业名誉权的侵害,最终判决须公开道歉并支付共计 31.38 万元赔偿款。紧接着,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总经理李云飞转发此事,态度可以说异常坚决——误解可以理解,但“为了黑而黑”的黑公关和黑媒体,绝不容忍。
事实上,熟悉车圈的人都知道,“王悟空说车”并非第一次因为恶意带节奏而被点名。中央网信办早在此前的一次专项整治行动中,就将“王悟空说车”和“987 疯狂奶爸”列为典型案例,指出其多次歪曲事实、恶意抹黑新能源汽车性能,严重扰乱了行业舆论环境。如今法院判决再次坐实了其侵权行为,这种“黑而盈利”的内容模式终于迎来了法律层面的约束。
为什么这件事会让车圈大量从业者、用户甚至其他车企都感到畅快?原因其实很简单:黑公关的影响远比普通人感受到的更深、更恶劣。首先,它会直接误导消费者决策。很多用户在选车时本就信息有限,如果看到“某车型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这种毫无依据的内容,订单可能瞬间作废,而真正损失的是车企,而黑媒体却用流量赚钱。其次,恶意抹黑会迫使车企把更多资金和精力放在灭火、澄清和舆情处理上,而不是投入研发。新华社 11 月 17 日的评论指出,“拉踩同行”“阴阳友商”式的混乱竞争,会分流研发投入,拖慢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进程。最后,黑公关对于正常内容创作者也是一种伤害。认真做评测、做数据分析,远不如阴阳怪气几句带节奏来得快,这导致真正具备专业能力的人越来越难发声,行业内容生态也随之畸形。
必须承认,近年来比亚迪几乎成了黑公关最密集攻击的对象之一。作为行业头部企业,它的任何动作都会成为热点,自然也更容易被利用成为“黑稿提款机”。比亚迪并不是没忍耐过,但随着恶意攻击的规模与频率越来越高,它最终开始全面反击。从 2021 年开始,比亚迪就推出悬赏 5—100 万的黑公关举报机制,2022 年更是直接将奖励提升至 5 万—500 万,这在车圈属于史无前例的强硬态度。在过去两年里,比亚迪已经连续对多个“黑号”提起诉讼,并多次胜诉。例如 2024 年底,“龙猪—集车”因长期侮辱、歪曲事实,被判向比亚迪赔偿 201.87 万元并公开道歉。
从这些案例不难看出一个共同点:比亚迪反击的不是“正常批评”,而是“恶意诽谤、捏造事实、蓄意攻击”。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观点可以表达,但捏造事实终究要负法律责任。如今,“王悟空说车”案的最新判决不仅是一桩个案,更是一个强烈信号:行业不能再被黑公关牵着鼻子走。
这起事件对整个汽车行业具有更深层意义。当下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加速走向全球市场,技术竞争已经成为行业主线,而清朗、健康的舆论环境,是创新发展的必备土壤。若舆论长期被恶意内容污染,企业就会被迫不断解释无中生有的问题,真正应该被关注的技术、体系、安全、质量反而被淹没。要知道,技术提升才会让行业更强,而不是谁骂得声音更大。正如业内常说的一句话:“技术竞争才是良性之争。”这句话在今天显得尤为关键。
比亚迪这次的胜诉,严格意义上并不是某一家企业的胜利,而是整个行业反对黑公关、推动良性竞争的重要进展。它告诉所有从业者:造谣并不“赚钱无风险”,恶意带节奏也不是“随便说说”。未来,只要黑公关还在试图“踩别人、赚流量”,就会持续有账号迎来“现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