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清晨,广州的天灰蒙蒙的,我顺着人流向广交会展馆靠近,以媒体人的身份去参加第二十三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我心里正想着这届车展会有什么看点,一抬头发现路边一排的广告牌,全是东风日产的,诸如“天籁·鸿蒙座舱,新势力燃油车”、“东风日产,合资新势力”之类的,一路看下去脑子里已经被东风日产和天籁·鸿蒙座舱占满了。
“东风日产真的在奋起直追。”我扭头和同事说,同事吐了个烟圈,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不追不行啊。”确实,现如今新能源汽车大行其道,国内自主品牌、新势力弯道超车,合资车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据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0月自主品牌零售155万辆,同比增长4%,主流合资品牌零售51万辆,同比下降10%;而在10月零售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零售份额高达70.8%,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份额仅有3.2%。
所以,不仅仅是东风日产,所有的合资车企都得追。而在追这件事上,我逛完本届车展的16个展馆、看完1085台参展车辆后,得出一个结论:“合资车企们确实追上来了。”
l 在智能化上,合资很努力
流连于各个展台之间,目光所及,各家各户的宣传或多或少都与“智”有关,毕竟在这1085台的参展车辆中,有629台新能源车在镁光灯下接受目光的洗礼,较去年提升了约14.3%,占比达到59%。
国内自主品牌和新势力自是不用多说,智能化程度一个比一个高,车展上展现的方式也花样百出。比如比亚迪专门开了个区域展现其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你可以去亲自体验它的三速泊车、易三方泊车辅助等多种泊车场景;再比如小米汽车正式发布端到端辅助驾驶“Xiaomi HAD增强版”,即将陆续推送给车主;奇瑞甚至跳出车的范畴,研究起了机器狗、车载无人机等。
而比起花样百出的自主品牌和新势力,合资车企也不逊色。它们正以“油电协同、油电同智”的策略,马力十足地跟上了中国市场智能化进展的速度与节奏。曾经在燃油车领域发光发热的合资车一边强化燃油车的智能化体验,一边又补齐短板加速新能源车的研发与落地。
先说让我印象深刻的东风日产,走进展台,硕大的“天籁·鸿蒙座舱”、“全球首个鸿蒙座舱燃油车”标语醒目又张扬。日产天籁鸿蒙座舱版在车展上正式上市,其搭载了华为最新的鸿蒙座舱Harmony Space 5,配备了10.25英寸全液晶仪表+15.6英寸中控屏,并且同样搭载最新的MoLA架构,整个车机无论是使用功能还是交互逻辑都与我们熟知的鸿蒙智行的车别无二致,而价格只要12.99万起。除此之外,东风日产还有日产N7和日产N6,前者在售,后者已经开启预售,虽说产品矩阵还待完善,但步伐已然加快。
还有一汽奥迪,同样高举“油驰电掣”。一汽奥迪A5L乾崑智驾版为国内首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技术的豪华燃油车;还有广汽丰田的铂智7,定位中大型纯电轿车,集成了鸿蒙智能座舱、激光雷达感知系统及华为Drive One电驱等前沿科技;一汽丰田在车展前夕强调“油电并行”,车展当天全新智混卡罗拉、全新荣放和新bZ3智享家、bZ5齐亮相;还有福特首款增程与动力双动力SUV智趣烈马、别克至境L7、别克GL8陆尚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629台新能源车中,合资品牌车型占比提升至32%,较去年增长10个百分点。从技术落地到产品布局,合资品牌确实在智能化上真的追上来了。
l 追上来,只是开始
当然合资品牌虽然追了上来,但远未到可以松懈的时候。它们在成本控制、产品线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智能化技术上应用上,仍面临挑战。
比如在供应链成本上,合资品牌依赖全球供应链,本土化程度还不算高,电池、芯片等核心部件采购成本高,导致部分品牌车型定价缺乏竞争力。东风本田S7就曾因定价失误,即使后续降价也难挽销量颓势。
部分合资新能源车价格依旧偏高,配置和性能与价格不匹配。比如大众ID.4X与比亚迪宋PLUS新能源价格相近,但后者在续航、智能配置上更优。以及部分合资车企目前采用的仍是8155芯片,但自主品牌早已用上了8295芯片。
对合资品牌而言,追上来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路还很长,拼,才刚刚开始。合资车企在新能源时代需加速技术转型、优化成本结构、并加强本土化布局和组织变革,才能真正在新能源时代站稳脚跟。
l 擎动点评
文章收尾之际,我忽然想起车展前夜,我们饭后散步至广州塔下,望着“小蛮腰”上那圈“一汽丰田,油电同强”的广告打趣:“这位置,得花多少钱?”具体数字我们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绝不便宜。
走在今年的广州车展现场,我能感受到合资品牌的集体焦虑以及转型的决心。它们不再只是喊口号,而是真正把智能座舱、高阶智驾、电驱系统一一装在车上,哪怕是燃油车也全力“带智”登场。尽管仍有不足,但这一届车展,合资车企确实追上来了。接下来的路依然漫长,但至少它们已经跑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