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汽车商业评论
撰文 | 王 菁
编辑 | 黄大路
设计 | 甄尤美
汽车营销越来越难做,越来越走火入魔,中国汽车营销人到底应该怎么办?中国汽车营销奖——金轩奖评审委员会的答案很简单,就是“以用户为中心”,一如产品本身要“以用户为中心”一样。为此,从第十二届评选开始,金轩奖启用全新LOGO。“金轩奖原来的LOGO像金戒指,也像花环,现在营销、产品都要以用户为中心,新LOGO体现了这一点。”2025年11月20日上午,在广州威斯汀酒店举行的第十二届金轩奖启动仪式上,金轩奖执委会主任、评审委员会副主席、轩辕矩阵CEO贾可博士如此解释。
金轩奖新LOGO实际上源自益轩奖LOGO。益轩奖是可持续发展奖项,它的LOGO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整体造型如宝塔层层向上,象征着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有远大前程。贾可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以用户为中心,加之金轩奖早已经把益轩奖内容包含在内,所以此次金轩奖借用原来益轩奖LOGO,本质上属于一脉相承。金轩奖自2014年诞生以来,与轩辕矩阵旗下聚焦整车的轩辕奖、关注零部件的铃轩奖协同,构建了汽车全产业链专业、公正和独立的评价体系,以更好推动中国汽车向前发展。
除了启用全新LOGO,第十二届金轩奖申报机制也作了相应变革,改为执委会提名和企业申报相结合。目前已主动搜集382个案例。金轩奖执委会新任秘书长王菁随后阐释了奖项分类以及评选细则,金轩奖评审委员会主席肖明超则分享了消费趋势洞察。第十二届金轩奖启动仪式,以“叹早茶、聊营销”为主题,大约100位中国汽车营销关键人士来到现场,共同见证金轩奖这一核心改变与进化。
新增三类营销案例
根据以往经验进行适度调整,第十二届金轩奖竞赛单元共分四大类别,分别是创意作品类、营销案例类、公益与可持续发展类,以及人物与团队类。创意作品类主要聚焦各类广告及创意传播作品,包括电视广告(TVC)、品牌宣传片、品牌创意片、平面广告类,等等。营销案例类,包括内容营销、娱乐营销、整合营销、产品力营销、跨界营销、热点营销、人格化营销、事件营销、品牌IP化营销、AI营销、体育营销等11类。
公益与可持续发展类,则专门针对汽车业企业联合非营利组织制作的、旨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创意作品或营销活动。人物与团队类,聚焦营销领域的主体与个人,包括年度汽车行业杰出营销团队、年度汽车行业杰出营销人物两大子类别。王菁秘书长介绍说,结合当前汽车营销趋势,本届金轩奖特色营销类新增三大类别奖项。
其一是“人格化营销”,瞄准车企高管下场、品牌人格化的热潮;其二是“品牌IP化营销”,聚焦长期运营价值;其三是“AI营销(AIGC)”,回应了技术赋能营销的需求。
“主动发掘+厂商互动”
除了奖项创新,本届金轩奖的评选节奏也已清晰落地,每一步都围绕“主动发掘+厂商互动”展开,确保评选透明且高效。
基础案例搜集阶段已于11月20日启动仪式当天结束。金轩奖执委会通过营销网站及品牌官微等渠道,已主动搜集到382个案例,覆盖传统营销与新兴趋势领域,为后续评选打下基础。
从11月21日起,评选进入品牌团队深度交流阶段,这也是提名制的核心环节。金轩奖执委会将组建专项小组,点对点与企业沟通,完善相关案例的背景、过程和作用等等。同时,企业也可以增加新的案例。
12月21日至2026年1月上旬,将进入金轩奖案例提名和网上公开投票阶段,同时评委会举行线下评审会。
2026年1月下旬,第十二届金轩奖将进行颁奖典礼。
金轩奖评审团主席肖明超认为,从传统奖项设置,到贴合趋势的分类升级,从被动等待企业申报,到主动发掘优质案例,第十二届金轩奖以提名制为核心的革新,将会使评选工作更加高效,效果也将更加明显。
“金轩营销大赏”融入日常
除延续《金轩奖年度案例集》汇集获奖案例外,金轩奖还将开设“金轩营销大赏”全平台账号,覆盖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抖音等平台,助力优秀案例传播。
“我们不止传播‘最好的’,也希望‘最适合”的案例被看到,尤其是那些敢于攻坚克难、预算少但有智慧的团队。”王菁补充,“此外,金轩奖执委会还会选取月度优秀案例在《汽车商业评论》上进行传播。”
为此,金轩奖执委会将“案例挖掘与厂商沟通”作为日常工作的内容,并基于平台互动收集、专家采访,收集让营销人头痛的共性难题与挑战,于“金轩营销大赏”上进行针对性解答。
肖明超说:“为了让大家的探讨更充分,我们还将不定期举办线下workshop活动,就是要让大家敢提问、能聊透,不用再独自面对难题,让金轩奖成为一个共成长的互助平台。”
为激发体系助力营销人开拓思路,“金轩营销大赏”还会报道海内外营销趋势、消费者分析以及海外优秀案例。
可以说,金轩奖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布局,并非单纯的奖项革新,而是构建“营销人成长伙伴+行业趋势洞察者+生态资源链接者”的多维角色,成为助力中国汽车营销人共创、共建、共成长的互助平台。
“金轩奖要做营销人的‘身边人’,融入大家的日常工作。”在第十二届金轩奖启动仪式上,贾可博士的话,清晰勾勒出奖项从“简单评奖”向“日常陪伴”转型的核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