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11月21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5年院士增选名单。三家民营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当选:比亚迪首席科学家廉玉波、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金发科技首席技术官黄险波。
几个企业的技术大拿评上院士,听起来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
但你仔细想想,这是中国工程院历史上,第一次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当选院士。以前这个位置,清一色都是高校教授、科研院所的专家。
这背后的变化,比你想的要深刻得多。
院士这个头衔,以前代表的是学术地位,是理论高度。
现在它开始认可另一种价值:能把技术变成产品、把实验室成果变成生产力的人。
廉玉波带队研发了20多个车型、100多款产品。刀片电池、DM混动、CTB车身一体化、云辇系统。
这些让比亚迪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站稳脚跟的核心技术,都跟他有关。
吴凯在宁德时代,主攻的是动力电池技术突破。
黄险波在金发科技干了28年,从技术员一路做到首席技术官。
他带队用十年时间研发的高温尼龙材料PA10T,替代了LED灯支架里的进口陶瓷材料,性能更好,成本只有进口产品的60%。
这三个人有个共同点。
他们不是在象牙塔里写论文的学者,是在产业一线摸爬滚打几十年的工程师。
他们手里的专利不是用来发表的,是用来量产的。他们解决的问题不是理论假设,是生产线上真实存在的技术瓶颈。
以前我们常说,中国科技创新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学术界和产业界脱节。
企业需要的技术突破,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攻关。论文发了一堆,专利申请了一堆,但真正能转化成市场竞争力的,少得可怜。
这次三个民营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当选院士,用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所有人,中国的技术创新,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写漂亮论文的学者,更需要能把技术落地、能在市场上打硬仗的工程师。
那以前企业技术人员为啥进不了院士序列?
院士评选长期以来,看重的是学术论文、科研项目、理论贡献。
企业里的工程师,天天忙着解决实际问题,哪有时间天天写论文发SCI?
他们的成果体现在产品性能上、体现在市场占有率上、体现在技术迭代速度上,但这些在传统评价体系里,很难被量化、被认可。
并且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和产业界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鄙视链。
搞理论研究的,觉得自己代表的是科学的纯粹性;做应用开发的,总感觉低人一等。
这种观念不打破,企业里再牛的技术专家,也很难得到学术体系的认可。
但现在不一样了。
比亚迪、宁德时代这些企业,他们掌握的核心技术,正在改写全球产业格局。
刀片电池打破了三元锂电池的垄断,让电动车的安全性和成本控制上了一个台阶。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技术,让中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里,占据了最核心的位置。金发科技的高分子材料,替代了大量依赖进口的关键原材料。
这些技术突破,不是写在论文里的理论假设,是实实在在能拿出来打市场、能卡别人脖子的硬实力。
三个人当选院士,背后代表的是整个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比亚迪、宁德时代、金发科技,这些企业能培养出院士级别的技术专家,说明它们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加工厂、组装厂,而是真正具备了原创技术能力的创新主体。
这次院士增选,传递的信号是:中国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从学术主导转向产学研深度融合。
企业不再只是技术的应用者,而是技术的创造者。工程师不再只是执行者,而是创新的主导者。
这场变化,本质上是中国科技创新逻辑的一次深刻调整。
以前我们习惯于把创新分成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两个层次,基础研究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应用研发在企业。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真正能改变产业格局的创新,往往诞生在产业一线,诞生在那些既懂理论又懂市场、既能搞研发又能抓生产的工程师手里。
廉玉波、吴凯、黄险波当选院士,不是偶然,是中国制造业升级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这次院士增选,是一次迟来但必要的认可。
它告诉所有在产业一线拼搏的技术人员:你们的价值,不比象牙塔里的学者低;你们的贡献,同样值得最高的学术荣誉。
它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们:未来的中国,需要的不是把技术锁在实验室里的学者,而是能把技术变成产品、把创新变成竞争力的实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