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从亏6万到赚6.65万,小米汽车逆袭背后的商业智慧
创始人
2025-11-24 09:34:21
0

雷军悄然完成了一场教科书级的盈利逆袭,用实力回应了所有曾经的质疑者。

去年八月,雷军曾在社交媒体上坦诚布公:每卖一辆小米汽车就要亏损6万元。当时不少人对小米跨界造车的前景表示怀疑,甚至担忧小米会因持续亏损而放弃汽车业务。

然而仅仅一年时间,剧情便发生惊人反转。

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小米汽车业务不仅首次实现单季盈利,每辆车的毛利润更是高达6.65万元,经营利润约6430元/辆。

从“每辆亏6万”到“每辆赚6.65万”,这种从巨额亏损到盈利的快速反转,不仅惊呆了网友,更彰显了小米“规模经济”策略的成功。

01 盈利逆转:财务数据说话

小米集团最新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向市场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成绩单。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首次实现单季经营盈利7亿元。

具体来看,小米汽车第三季度交付量突破10万台大关,达到108,796辆,销售收入总额约283亿元,平均单车收入约26万元。

这一数字与小米披露的ASP(平均售价)260,053元高度吻合。

更引人注目的是小米汽车业务的毛利率表现。第三季度,小米汽车业务板块毛利率达到25.5%,毛利润约72.3亿元,折算后单车毛利润高达6.65万元。

这一毛利率水平已超过特斯拉、理想等头部车企,位居新势力品牌前列。

02 规模效应:盈利背后的核心驱动力

小米汽车盈利能力的神速转变,首先归功于其持续攀升的交付量带来的规模效应。

回顾2024年8月,小米披露的首份汽车业务季度成绩单显示:创新业务收入64亿元,交付新车27,307辆,净亏损18亿元,折算下来单车亏损超6万元。

当时雷军发文称“造车很酷,成功一定很酷”,直言小米汽车仍在投入期,希望获得市场理解。

对比今年第三季度10.88万辆的交付量,小米汽车在一年内实现了近四倍的增长。随着销量大幅提升,规模效应逐渐显现,供应链成本被持续摊薄,为盈利转正奠定了坚实基础。

小米集团合伙人卢伟冰曾强调,小米SU7的目标是“用一款车的规模超越同行几款车”,避免“规模不经济”。事实证明,这一思路完全可行。

定价20万以上的小米SU7,曾一度超越特斯拉Model 3成为行业爆品,庞大的销量不仅撑起了盈利,更让小米在新能源市场站稳了脚跟。

03 技术投入与生态协同:盈利的隐形推手

除了规模效应,持续的技术投入和全生态协同也为小米汽车的盈利奠定了基础。

2025年前三季度,小米研发投入累计达235亿元,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澎湃OS 3的推出进一步强化了“人车家全生态”协同能力。

同时,小米建成手机、汽车、科技家电三大智能工厂,形成完整的智能制造体系,有效降低了生产制造成本。

小米汽车的成功还在于其精准的产品定位。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汽车的均价为25.4万元,同比增长10.9%。

卢伟冰表示,如果合同含税,那单价实际是在28.6-28.7万左右。这个28万出头的单车售价,基本上达到了传统豪华品牌BBA的水平。

04 挑战与前景:盈利能否持续

尽管小米汽车取得了亮眼的业绩,但未来仍面临挑战。卢伟冰在财报会上提到,2026年汽车业务毛利率可能下降,需要应对购置税补贴政策变化和行业激烈竞争。

补贴退坡、价格战和新车型密集上市,都会挤压利润空间;同时,AI与智能驾驶投入持续,短期成本压力仍在。

面对这些挑战,小米方面表示不会主动参与价格战和内卷。卢伟冰强调,“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把手里的订单尽快地给用户交付出去,未来则要做好车型的开发”。

他还透露,小米汽车将在2027年进军欧洲市场,这将为小米汽车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随着武汉智能工厂竣工投产,以及研发投入的持续加大,小米汽车的盈利能力或许还将进一步提升。

05 行业启示:小米模式的借鉴意义

小米汽车用不到两年时间完成盈利反转,刷新了新势力品牌盈利速度的纪录。这场逆袭证明了“技术 规模”的组合拳,能让跨界造车企业快速走出亏损泥潭。

对消费者而言,小米的盈利意味着产品迭代和售后服务将更有保障。对于行业来说,小米汽车的盈利之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样本。

它证明了高端化不一定“曲高和寡”,把产品力和效率做扎实,就能实现盈利。同时,交付规模是利润的“放大器”,但政策与竞争是利润的“变量”,企业需要动态调整。

正如网友调侃,“雷军这是反向凡尔赛,亏6万是铺垫,赚6万才是真章”、“所谓的亏损,原来是为盈利攒势能”。

截至11月20日,雷军宣布小米第50万辆汽车正式下线,从首台到第50万台仅用了1年零7个多月。这个速度在新势力阵营中堪称奇迹。

小米汽车已提前超1个月达成年销目标,预计本周就能实现全年累计交付量达到35万辆。

从第一辆车到第50万辆,从“每辆亏6万”到“每辆赚6.65万”,小米汽车正在重新定义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

它所证明的不仅是跨界造车的可行性,更是一个关于效率、规模与技术的商业新故事。 热点观察家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浙版传媒出资1亿元参与设立创业... 雷达财经 文|杨洋 编|李亦辉 11月24日,浙版传媒(证券代码:601921)公告,公司与浙报数字...
龙旗科技:全资子公司拟3000... 每经AI快讯,11月24日,龙旗科技(603341.SH)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龙旗智能拟作为有限合...
厦门银行接待3家机构调研,包括... 2025年11月24日,厦门银行披露接待调研公告,公司于11月21日接待泰康基金、汇添富基金、兴业证...
国债期货收盘全线上涨 30年期... 每经AI快讯,11月24日,国债期货收盘全线上涨,30年期主力合约涨0.15%报115.760元,1...
A股午后拉升尾盘跳水,三大股指... A股三大股指11月24日集体高开。盘初快速下挫后,三大股指早盘震荡下行转跌。午后反转,三大股指直线拉...
ETF主力榜 | 人工智能ET... 2025年11月24日,人工智能ETF科创(588760.SH)收涨1.46%,主力资金(单笔成交额...
美国一户人家价值1100万美元... 当地时间11月22日清晨,美国旧金山市中心一户人家遭遇持械劫匪入侵,损失了价值1100万美元的加密货...
宁波华翔:子公司参与投资创业投... 人民财讯11月24日电,宁波华翔(002048)11月24日公告,公司下属子公司华翔启源拟参与投资上...
厦门国贸地产集团5亿债券将于1... 观点网讯:11月24日,厦门国贸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发布2023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