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焦虑,正在中国汽车圈蔓延。
这款车的CEO,亲自飞到深圳,专程拜访一位81岁的老人。另一款车的董事长,上任仅11天就匆匆赶往同一个地点。还有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2025年至今,至少5位车企一把手排队登门,只为见到同一个人,华为创始人任正非。
这些登门者,有造车41年的央企掌门人,有年销百万辆的汽车集团董事长,也有市值千亿的新势力创始人。他们放下身段,主动示好,背后藏着一个残酷的真相:在智能化这场生死时速中,没有华为的车企,正在被市场抛弃。
“无华为,不造车。”这句话已从戏谑变成行业铁律。
2022年,问界M5上市时,很多人以为这只是华为试水汽车的小动作。
结果才3年,鸿蒙智行累计交付突破95万辆,仅2025年9月单月交付就达52916辆。问界M7更是创下奇迹,2024年交付近20万辆,成为首个在30万元级市场击败BBA的国产车。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要知道,宝马X5、奔驰GLE在中国市场盘踞多年,从未有国产品牌真正撼动过它们的地位。而问界M7做到了。
更疯狂的是,华为用3年时间,联合5家车企打造出”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五大品牌,推出10款车型。从亲民入门到超豪华旗舰,华为用”五界”构建起完整的产品矩阵。
但这还不是终点。2025年11月20日,华为乾崑生态大会上,余承东宣布:”鸿蒙智行五界已满,做5个’界’非常、非常难,可能只能到此结束。”
话音刚落,”境”字辈横空出世。
广汽”启境”、东风”奕境”、五菱”华境”……华为的”境”字辈品牌,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批量涌现。
这些名字背后,藏着车企集体转向的秘密。
还记得上汽集团前高层那句著名的”灵魂论”吗?”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等于把灵魂交给了别人。”这句话一度让上汽与华为绝缘。
但仅仅4年后,上汽就打脸了。2025年,上汽与华为联手打造”尚界”品牌,签约7个月便推出首款车尚界H5,大定订单超2万辆,开局甚至优于智界、享界。
这个转变说明什么?当生存压力大过主导权执念,车企只能向现实低头。
更耐人寻味的是”境”字辈的合作模式。与鸿蒙智行的”智选车模式”不同,”境”字辈采用的是全新的”HI Plus”模式,华为的产品、营销、财经团队直接驻场车企,从战略决策到智能制造,从技术研发到品牌营销,全链条深度嵌入。
东风奕派科技总经理汪俊君的话很直白:”双方团队已实现深度融合、共同办公。”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合作,这是华为对车企的全方位改造。
数据不会说谎。
截至2025年10月,华为乾崑已与14家车企达成合作,累计推出33款量产车型。这33款车的10月销量超过10万辆,创下历史新高。
更惊人的是市场占有率:华为乾崑智驾的城区领航辅助ADS市场占有率达27.8%,在35万元以上豪华车型中占有率更是高达52.7%,双双位列国内第一。
这意味着,每两辆35万元以上的豪华智能车中,就有一辆搭载华为智驾系统。
对比之下,德国博世集团2024年裁员9000人,2025年再裁13000人。这家曾经纵横全球的汽车零部件巨头,在智能化时代溃不成军。东方与西方、华为与博世的境况,一个蒸蒸日上,一个萎靡收缩。
为什么?因为华为掌握了智能汽车时代的核心话语权: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数字底盘、车云服务。这���技术,才是新能源汽车的真正灵魂。
当”五界”成熟,”两境”面世,一个新问题浮出水面:技术同源的华为系车型越来越多,消费者该怎么选?
问界M7、智界S7、享界S9、尚界H5、启境首车……这些车都搭载华为鸿蒙座舱、华为智驾系统、华为三电技术。除了外观和品牌不同,核心技术几乎一模一样。
这种同质化,会不会让消费者陷入选择困境?更深层的问题是:当越来越多车企依赖华为技术,它们自己的研发能力会不会退化?
有网友调侃:”以后买车不用看品牌了,直接问:’有没有华为?’“
但车企顾不上这些争议。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过半,智能化成为新的核心赛道。没有硬核智能技术的车企,正在被市场边缘化,甚至快速淘汰。在生存面前,主导权算什么?
真正的智能化,不是车企单打独斗攒出几个功能,而是拥抱最强的技术伙伴,用开放换取生存,用合作对抗淘汰。
华为不造车,却在重构整个汽车产业。从”五界”到”两境”,华为正在建立一个庞大的智能汽车生态圈。而那些拒绝华为的车企,终将在智能化浪潮中黯然退场。
有的车企选择保留灵魂却丢掉市场,有的车企选择拥抱华为重获新生。这不是妥协,这是进化。
点个赞
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