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方信源及内部邮件证实,长城汽车孵化的明星智驾企业——毫末智行,于11月22日突然发布全员“停工放假”通知。这家曾融资数十亿、估值破百亿的独角兽企业如今陷入全面停摆,数百名员工面临失业风险。
一封邮件让数百人“原地失业”,工资停发连离职证明都扣?
11月22日周六,毫末智行全体在岗员工突然收到一封主题为“停工放假通知”的内部邮件:基于公司当前的经营现状,决定自2025年11月24日起,公司及分公司全部在职员工进入停工放假状态,具体复工时间将另行通知。这意味着从下周一开始,全员将无需再到公司打卡,公司实际上已进入瘫痪状态。
据行业自媒体“StrongerTang”披露的细节,此次停摆危机波及毫末智行现有约300至400名员工,且形势极为严峻。据悉,公司账户目前已被冻结,暂无明确的赔偿方案。更为棘手的是,部分月底合同到期的员工面临公司不再续签且无补偿的困境,甚至有消息称公司要求员工主动离职,否则不予开具离职证明。此外,员工10月及11月的工资、社保及公积金缴纳方案目前均处于未知状态。但截至发稿时,长城方面尚未对此次危机出台具体的兜底解决方案,包括长城及现代汽车在内的后续合作项目也前途未卜。
烧光20亿融资,曾绕地球6万圈,如今只剩幻影
毫末智行曾是资本市场与技术领域的绝对宠儿。这家成立于2019年11月的公司,前身为长城汽车智能驾驶系统开发部,专注于乘用车辅助驾驶、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及智能硬件的研发。毫末智行早期不仅拥有长城汽车的产业背书,更获得了美团、高瓴创投等顶级机构的重注。在完成A轮融资后,其累计融资规模约20亿元人民币,估值一度突破10亿美元,跻身百亿级独角兽行列。
在技术研发和量产落地方面,毫末智行也曾跑出过惊人的速度。自2020年11月推出首款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小魔驼”以来,公司迅速构建了自动驾驶数据智能体系MANA,并发布了全球首个自动驾驶认知大模型DriveGPT“雪湖·海若”。其HPilot系统成功落地魏牌、哈弗等超过20款车型,截至2024年,其用户智驾总里程已突破2.5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6万圈。
错失“无图”风口,长城扭头把1亿美元砸向了外人
尽管过往成绩斐然,但毫末智行在智驾技术从“有图”向“无图”转型的关键战役中遭遇了滑铁卢。业内公认,“有图”到“无图”的技术跨越是决定智驾企业生死的关键分水岭。
作为大股东及主要客户,长城汽车曾给予毫末智行相当长的研发窗口期,期待其能攻克这一技术难关。遗憾的是,毫末智行迟迟未能交付令人满意的“无图”方案,导致长城汽车在智能化竞争中一度陷入被动。
最终,失去耐心的长城汽车选择引入外部供应商,将关键项目交给了元戎启行。元戎启行凭借其端到端方案,在重庆等复杂路况下成功展示了“6D”山城的高阶智驾能力,并最终获得了长城汽车1亿美元的独家投资。标志着其在核心客户的高阶智驾供应体系中彻底失去了主导地位,为如今的危局埋下了伏笔。
卷死在黎明前夜!大疆把价格砍到地板,融资画饼终究填不上资金黑洞
在错失高阶智驾主导权后,毫末智行曾试图退守中低阶辅助驾驶市场,依靠高速NOA等有图方案维持生存。然而,该领域的市场内卷程度远超预期。随着大疆卓驭等竞争对手将高速NOA方案的BOM成本暴力下探至7000元甚至4000元级别,行业陷入了“亏本赚吆喝”的现金流保卫战。业内大量公司为了维持运营现金流,不惜亏本接项目,而对于未能及时实现极致降本的毫末智行而言,这种价格战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
财务危机其实早在2024年下半年便已初露端倪。当时,公司曾启动首轮裁员,主要针对职能部门及低绩效技术人员,但彼时资金尚有余力,仍能提供“N+1”的赔偿标准及缓冲期。然而进入2025年,随着融资受阻,形势急转直下。据员工反映,今年十月份公司现金流已十分紧张,高层此前安抚大家所说的“正在融资”迟迟未能兑现。原定于10月25日发放的9月工资,直至10月底仍未到账,且公司未给任何说法。直至11月22日的一纸全员放假邮件,正式宣告了这家曾经的智驾明星企业回天乏术,倒在了行业洗牌的寒冬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