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皮卡市场持续从“工具属性”向“生活潮流”演进,品牌传播力已不再是锦上添花的营销手段,而是决定市场成败的关键变量。11月25日,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自主汽车行业分会联合自主汽车网发布了10月皮卡品牌及车型价值传播指数(AVSI),为行业呈现出一张既真实又充满张力的竞争地图。在这张图谱中,既有头部品牌的稳扎稳打,也有新势力的强势搅局;既有传统强者的持续领跑,也有黑马车型的悄然突围。
品牌格局再洗牌:长城依旧领跑,长安强势登榜
10月皮卡品牌价值传播指数榜单显示,长城皮卡以697.64的高分继续稳居榜首,延续其“皮卡领导者”的地位。更值得关注的是,其10月销量达14,088辆,1-10月累计销量突破15万辆,达到150,311辆,实现声量与销量的双重领先。这背后,是长城皮卡对用户生活方式的深度洞察——无论是越野探险、露营旅行还是城市通勤,其内容矩阵始终紧扣真实场景,强化了“不止于车”的品牌认知。
而本月最大亮点,无疑是长安皮卡的强势崛起。凭借673.19的价值指数,长安皮卡跃居第二,同时以6,008辆的月销量拿下销量亚军,1-10月累计销量已达43,468辆。这一成绩不仅刷新了其历史表现,也标志着长安在皮卡乘用化转型中的战略初见成效。通过聚焦“猎手”系列车型的生活化传播,长安成功将技术参数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价值语言,实现了品牌影响力与市场转化的同步提升。
上汽大通皮卡则以664.82的指数位列第三,尽管销量排名第四,但其“星际X”等车型在年轻用户群体中口碑持续发酵,传播策略更偏向社交平台的内容共创,展现出极强的用户粘性。相比之下,江铃皮卡虽仍保持一定指数值(631.97),但销量下滑至第七位,其在产品迭代与传播节奏上仍需加速。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皮卡跻身11月皮卡品牌价值传播指数排行前五,以628.46的指数排名第五,销量亦达3,416辆,位列第六。作为新能源领域的巨头,比亚迪入局皮卡赛道虽时间不长,但凭借电动化与智能化标签迅速抢占舆论高地,成为行业不可忽视的新变量。
车型竞争白热化:长城炮稳坐头把交椅,长安猎手异军突起
如果说品牌指数反映的是整体战略能力,那么车型指数则直接体现单点爆破的执行力。10月皮卡车型价值传播指数榜单中,长城炮以712.64的得分蝉联冠军,虽较9月略有回落,但依然遥遥领先。作为国民皮卡标杆,长城炮持续通过短视频、直播、KOC种草等方式构建全链路内容生态,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形成高频曝光,牢牢锁定主流用户心智。
紧随其后的是同属长城旗下的金刚炮,以705.91的指数高居第二。这款定位年轻化、商用兼乘用的车型,凭借高性价比和灵活配置,在三四线城市及个体商户中广受欢迎。其传播策略更侧重实用场景展示,如物流运输、创业工具等,精准触达目标人群。
真正的惊喜来自长安猎手K50。这款皮卡以684.35的指数跃居第三,成为本月最大黑马。作为长安皮卡乘用化战略的核心载体,猎手K50不仅在设计语言上打破传统皮卡粗犷印象,更在智能座舱、舒适配置上对标SUV,传播内容大量聚焦“家庭出行”“周末露营”等生活化场景,迅速赢得都市新中产青睐。
威麟R08虽从9月的第二位落至第四,但其作为奇瑞旗下高端皮卡的代表,仍保持着强劲的话题热度。上汽大通星际X(指数值649.17)、长城风骏(指数值640.34)和郑州日产Z9(指数值628.94)则稳居中上游,各自依托品牌技术底蕴或细分市场优势维持稳定声量。
值得注意的是,江铃大道、D-MAX、江淮悍途等车型虽未进入前三,但在特定圈层内仍具备较强号召力。尤其是江铃大道,作为江铃皮卡面向高端乘用市场的旗舰,其传播正逐步从“性能导向”转向“生活方式导向”,未来潜力值得期待。
传播逻辑进化:从流量争夺到用户共鸣
细究10月榜单背后的逻辑,三大趋势愈发清晰。其一,短视频仍是主战场,但内容质量取代数量成为关键。长城、长安等品牌不再依赖硬广轰炸,而是通过剧情短片、用户实拍、场景演绎等方式提升内容感染力,实现“软性种草”。
其二,“精准传播优于广撒网”已成为共识。比亚迪皮卡虽整体声量不高,但围绕“电动皮卡”“零排放货运”等垂直话题展开定向传播,在环保政策趋严的背景下迅速建立差异化认知。
其三,用户需求导向全面深化。无论是长安猎手强调的家庭属性,还是星际X主打的户外社交,品牌传播已从“我能提供什么”转向“你需要什么”。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叙事方式,不仅提升了互动率,更显著拉动了终端转化。
结语:声量与销量的双向奔赴,才是真领跑
10月的皮卡市场,是一场关于认知、内容与用户的深度博弈。长城皮卡凭借体系化优势继续领跑,长安皮卡则以精准策略实现弯道超车,比亚迪等新玩家则带来变量与想象空间。而在车型层面,单一爆款已难独撑大局,多车型协同作战、覆盖多元场景,正成为头部品牌的标配打法。
未来的皮卡赛道,注定不会只属于“最响亮的声音”,而将属于“最懂用户的品牌”。当声量真正转化为销量,当传播真正服务于体验,谁能在下一轮竞争中持续领跑?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个真实用户的用车故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