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也要不客气了?
如果说汽车行业每年都有一个新的热词,那么2024年可能是“元宇宙”,2025年无疑是“辅助驾驶”,而2026年,几乎可以断定是“半固态电池”的天下。
在本届广州车展中,谈半固态电池,MG是绕不开的一个点,它带来了全球首款量产半固态电池车型——全新MG4。
发布会后,汽车有文化走进了采访间,看到了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总设计师兼上汽英国技术中心总经理邵景峰、上汽乘用车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陈萃以及清陶动力总经理陈凯。MG已是老朋友,但这次变得有点陌生,它把半固态电池干到了十万级,这比激光雷达定价十万“离谱”得多。
左一陈萃、左二邵景峰、左三陈凯
面对疑问,陈萃给出了斩钉截铁的回应:“今天的半固态电池不是放到一台十万级的车上,它是放到了百年的MG品牌,一个101岁的品牌上。”
在他看来,这一技术定价十万级,也是相当合理的一件事。
半固态电池之年的黑马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半固态电池被普遍视为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的前哨。如中信证券最新研报明确指出,2026年将是半固态电池放量与全固态电池上车路试的关键一年。而据测算,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总出货将超700GWh,其中半固态电池占494GWh。
由于采用了被称为是“过渡王者”的氧化物技术路线,中国半固态电池已经量产,实现对欧美日韩的弯道超车。
从市场现状来看,半固态电池的成本比传统锂电高出30%-50%,这导致业内普遍预期相关车型售价会居高不下,认为这项技术会率先应用于高端车型,以支撑其溢价。然而,MG却出人意料地将其搭载于十万级的MG4车型上,这引发了业界对商业模式合理性的讨论。
据悉,MG4半固态安芯版搭载的半固态电池,固态材料占比超过90%,液态电解质占比低于5%,这款电池通过了螺纹钢穿刺、电芯三向极限挤压、高盐腐蚀液、极寒冰冻、底部球击以及高温火烧等六大测试项目,整体安全性能较行业最高标准提升20%以上。
面对质疑时,陈萃表现得信心十足:“吹不吹牛肯定要看结果,如果都是我们自己说,那有可能是吹牛,但这次的20%,是和国家级检测机构中汽中心合作做的测试。”采访过程中,他还透露,测试标准甚至在中汽中心历史最高标准上加了50%。
可以看到,MG不仅把半固态电池打成了“国民价”,而且在技术标准与规格上一点也不含糊,不是个样子货。
而这一举措也引发了业界的好奇,为什么全新MG4会以10万级这样的一个价位,去实现半固态电池的全球首次量产搭载?
从内部去看,这源于MG所坚持的平权理念。采访过程中,陈萃提到:“今天拿着50万、100万到今天车展展馆里面去找,买不到一台半固态电池的车,全球所有地方都买不到。但是我们今天在一台不到10万的MG4上提供给客户了,那这个就是我们品牌本身的体验平权和技术平权理念的呈现。”
他强调:“我们要让最广大的用户可以以他们能够负担的成本,去享受到最好的产品体验或者最新的技术。基于这一点,我认为是一件再合理不过的事情,我相信手上握着十万预算的客户,也觉得这是一个再合理不过的事情。”
为了控制成本,上汽与清陶动力选择了联合开发的模式,而非是更昂贵的采购。对此,清陶动力总经理陈凯在采访现场,从合作模式角度解释了成本控制的可行性:“我们和上汽之间建立了联合研发团队,这款车型和电池立项之初就有成本目标,所以我们选择原材料的成本是可控的,同时整个制造过程中上汽团队深入参与进来,对于整个制造体系的合格率、制造成本做了系统的管控。”
而从外部分析,其整体逻辑与零跑一致,即坚持市场化定价,通过“用时间换成本”的模式,将摩尔定律的福利提前兑现给消费者,在市场中抢先占位。
这就如同辅助驾驶技术一样,虽然特斯拉是这一技术的引领者,但是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由于选装成本始终居高不下,导致其在市场中逐渐被国内的汽车公司超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原有的声量与地位,如果MG或者上汽选择以一个高姿态去搭载半固态电池,那么在经历了消费者的犹豫期后,会快速得迎来大量的竞争对手,未免得不偿失。
所以说,全新MG4是当下10万级最值得买的纯电车,这句话一点也不吹牛。甚至可以说,在半固态电池批量上车的那一刻之前,全新MG4都会维持这样的身份。
MG终于要死磕国内了?
很显然,从10万级搭载半固态电池这件事上,我们能够看到MG要搞好国内市场。
过去的很长时间里,MG的海外声量都远远大于国内的销量,如果不是刻意去提,恐怕很少人知道这个品牌是欧洲最畅销的中国汽车品牌。
有人说,既然上汽乘用车已经有荣威飞凡了,那么MG为何还要死磕国内?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汽车始终是规模化的生意,而发展新能源汽车就绕不开国内市场,这是基本盘——如果在国内卖得好,那么国外将是事半功倍。
然而,在竞争白热化的新能源汽车市场,MG又如何找到自己的差异化赛道?对此,陈萃坦言:“相对现在市场上做得比较好的新能源品牌,MG是一个后发者,后发者要有背后的技术支撑,不能只做同质化。”
现场,陈萃进一步阐释了MG的差异化战略:“所以我们要做弯道超车,我们要拿差异化的东西坚决投入”,而半固态电池就是这种差异化战略的集中体现。
对于半固态电池,除了价格平权,陈萃还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概念,即“南北平权”。他指出:“除了安全以外,现在的新能源车对于北方用户来说没有那么友好,特别是季节比较冷的时候,有些新能源车连电都充不进去,在-20℃或-15℃的情况下,没有办法输出完整功率。难道北方客户只能开燃油车,就不能用新能源车吗?”
这一疑问直指当前新能源车行业的一大痛点,根据2025年的统计,超过60%的纯电车主在极寒天气下都面临着车辆性能不佳的困扰,而MG4半固态安芯版在-25℃的极寒环境下,能够实现72%的续航达成率。
为解决这个问题,MG计划在12月前往漠河进行极寒测试。“我们想要去中国最北边的地方,找最冷的时候,把我们的车拿出来。这次不拿同级车做对比,我们拿一些比我们贵很多的车型,或者它在正常状态下的动力表现比我们好很多的车型,级别更高的车型。”
陈萃认为,这种测试可以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到什么是“新能源在北方的技术平权”。
曾经,有人提出MG在国内最大的问题是缺乏预期管理、践行长期主义及自我突破。如今,通过将半固态电池这一尖端技术应用于十万元级车型,以及对于南北市场用户痛点的关注,MG显然正试图在国内市场实现破局。
对于未来的改变思路,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总设计师兼上汽英国技术中心总经理邵景峰则认为“需要让更多年轻人来接受MG品牌”,他以MG全新品牌IP形象“MOLI”发布为例进行了解释,并提出:“现在整个MG品牌不仅是形象焕新,设计团队也完全焕新,MG有硬核科技比如半固态电池,也有非常温暖的交互,以及亮丽的色彩,将焕发强大的青春”。
事实上,陈萃出任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不到半年时间,邵景峰则是上汽的一员“老将”,在上汽相关部门任职已有二十余年之久,两者的这一次共同出镜,表现得十分默契,这释放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MG内部已经从底层逻辑上已经达成了共识,要从根本上进行改变。
这一点正如陈萃所言,“我们的在未来要做的13款车已经布局好了底层的技术战略,所有的产品要让大家感觉到在底层的技术领域,能让你看到跟市面上不一样的不同质化的东西”。显然,MG不止满足于做一款全新的MG4,更要成为中国市场全新的MG品牌。
最后一个冷知识,今年7月媒体曾指出“MG未来两年内要推出8款新车”,而在广州车展中,这一数字变成了13,这更显示出MG也要“不客气了”。
有文说:
有人说,最近10年汽车行业的变化,比过去一百年都大。这十年时间里,几乎每一年都有新词,每一年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如2026年虽然就快到来,但整个行业仍然都在摸索新答案。
MG率先带来了半固态电池这一答案,而当MG的13款新能源车型全部就位时,这个百年品牌能否真的如愿以偿,让“技术平权”成为自己最坚固的护城河,并开始重塑国内市场的地位?没有人能未卜先知,但可以确定的是,MG4半固态安芯版是一个好的开始。(撰文丨豆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