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和一位刚提了插混车的朋友聊天。他郁闷地说,这车标称亏电油耗5.5L,实际开起来却直奔9L,发动机噪音还特别大。“感觉被忽悠了!”他的抱怨让我想起自己试驾几十款插混增程车的经历。
曾经,我也是个“亏电油耗论”信徒,直到反复比较不同车型的实际表现,才意识到这不过是厂商的宣传噱头。
真正决定插混增程车体验的,不是那个华丽的亏电油耗数字,而是发动机热效率。简单说,热效率越高,发动机把汽油转化为动力的能力就越强,你的车就越省油、越安静、越平顺。
两款标称亏电油耗相同的车,实际体验可能天差地别。一台车在亏电时踩油门,发动机瞬间“嘶吼”,车身抖动,噪音直逼65分贝;另一台却几乎没动静,加速顺滑。
背后差距就在发动机热效率上:前者热效率可能只有38%,后者则能达到44.5% 甚至更高。
高热效率发动机能始终维持在最优工况发电,噪音小、振动微,实际油耗也更接近标称值。以年跑1.5万公里计算,热效率45%的车型比40%的车型每年能省近500元油钱,这还不包括噪音和抖动减少带来的“隐性幸福感”提升。
大多数插混增程车主的使用场景很固定:短途通勤。这意味着,一旦纯电续航足够覆盖每日行程,多数人会自动变成“电动车主”。
纯电续航才是决定用车幸福感的关键参数。设想两款车:一款纯电续航55公里,另一款200公里。如果每天通勤60公里,前者需要每天充电,后者可能只需每周充一次。
充电时间成本不容忽视。每次充电排队一小时,节省的油钱不如多睡个懒觉。有朋友买了续航70公里的插混车,结果每天通勤导致车辆下午就亏电,不得不启动发动机,“听着拖拉机般的噪音,后悔不已”。
市场上,插混与增程的技术之争从未停止。但现实是,两者的界限正越来越模糊。
增程车让发动机只发电不驱动,驾驶体验接近纯电动车;插混车则允许发动机在高速时直接驱动车轮,理论上高速效率更高。但如果没有高热效率发动机做基础,再好的技术路线也是空中楼阁。
早期增程车因热效率不足(多在35%以下),被诟病“油发电损耗大”。如今奇瑞48%热效率的增程专用发动机成功点火,彻底改写了这一局面。
选择技术路线前,先看看发动机热效率这个“硬指标”。
基于几十款车的试驾经验,我总结出几个实用原则:
优先选择“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最好达到43%以上。普通燃油发动机改造成的混动发动机,热效率大多低于40%,体验上差距明显。
警惕“伪增程”车型。有些车为标榜“技术先进”,硬加上发动机直驱功能,反而让发动机频繁脱离高效区间,导致亏电油耗飙升。
结合用车场景做选择。经常跑高速且充电方便,可选插混;主要市区通勤,增程可能更合适。但无论哪种,高热效率都是基础。
有固定充电位、日常通勤在纯电续航内,插混车型能让你大部分时间享受电动车体验;充电不便或常跑长途,增程或大电量插混更稳妥。
回想那些标称亏电油耗低但实际体验糟糕的车型,几乎无一例外都采用了热效率偏低的发动机。而一款热效率超过44%的奇瑞插混车,即便在亏电状态下,市区油耗也能做到5.5L/100km,比同级别燃油车低40% 以上。
判断一辆插混增程车是否值得买,发动机热效率才是那个真正应该优先关注的参数。毕竟,油耗数字可以包装,但高热效率带来的安静、省油和稳定,是骗不了人的真实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