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4年都没卖出去!马斯克研发的黑科技,车企为啥都不敢碰
创始人
2025-11-25 23:02:45
0

小李发现马斯克花了好几年心血研发的“汽车能自己开”的黑科技,都吆喝4年了,一心想卖给其他汽车厂家,可奇怪的是,没一家车企愿意接手,这事儿着实让人纳闷。

按理说,能让汽车自己跑的技术听着就厉害,要是真好用,对车企来说也是加分项,可为啥大家都躲着走?

是这技术看着光鲜实则不靠谱,还是背后藏着啥没人敢担的风险,让众多车企都不敢轻易碰?这背后的门道,确实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马斯克的“授权执念”

马斯克对FSD授权的执念,源于特斯拉对自身定位的清晰认知。

它从不将自己局限为一家汽车制造商,而是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公司”自居,自动驾驶汽车便是其核心的机器人产品。

这种定位让特斯拉坚信,凭借在数据积累和算法迭代上的显著优势,FSD终将成为行业标配。

然而现实却给了特斯拉一记重击,不仅所谓的“重磅协议”迟迟未能落地,福特CEO吉姆·法利更是直接表态,公开宣称“Waymo更好”,不会采用FSD。

如今马斯克不得不承认谈判陷入停滞,吐槽车企提出“无法实现的要求”。

在小李看来,马斯克的这种乐观多少带着科技公司的“技术傲慢”,他忽略了汽车行业百年积淀下形成的风险控制体系,将技术领先简单等同于商业上的必然接受,却忘了车企选择技术的首要标准从来不是“技术最先进”,而是“最适配自身生态”。

拒绝背后的深层博弈

车企对FSD的集体拒绝,绝非马斯克口中的“疯狂”,而是基于自身发展的理性抉择。

最核心的矛盾,在于特斯拉与传统车企截然不同的技术验证逻辑,这背后是两种企业基因的根本差异。

传统车企遵循的是汽车行业成熟的“V模型”研发体系:先明确需求,再进行多轮严格测试,最终在确认绝对安全后才推向市场,并且会承担系统启用后的全部法律责任。

就像奔驰发布DrivePilotL3级系统时,敢于承诺兜底所有相关风险,这是传统车企对自身研发验证体系的十足底气。

而特斯拉走的是“激进部署”路线,通过推送“Beta版”软件,让用户成为技术验证的参与者,这种模式虽然能快速积累数据加速迭代,却也引发了多次联邦调查和诉讼。

在小李看来,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逻辑,本质上是科技公司与传统制造企业的思维碰撞。

传统车企眼中,特斯拉的FSD更像是“未完成品”,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尚未经过行业公认的严格验证,更重要的是,这种“用户验证”模式带来的法律风险是它们无法承受的。

车企所谓的“无法实现的要求”,本质上是对技术成熟度和责任划分的明确诉求,它们需要的是一套能直接落地、风险可控的成熟系统,而不是还在“试错”阶段的Beta版。

更值得深思的是,汽车行业的竞争早已超越单一技术比拼,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和技术生态。

传统车企大多有自己的自动驾驶研发布局,或与Waymo、Mobileye等专业公司深度合作,贸然引入竞争对手特斯拉的核心技术,不仅可能导致自身研发体系的荒废,还会在未来的产业链话语权争夺中陷入被动。

毕竟没有哪家车企愿意将决定未来竞争力的核心环节,拱手交给直接竞品。

行业选择题

这场FSD授权困局,本质上是自动驾驶行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矛盾,技术开放的趋势与企业自主可控的诉求如何平衡。

马斯克的“开放”姿态,其实契合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规律:这项技术需要海量数据和多元场景的支撑,单一企业的力量终究有限,跨企业的技术协同才能加速行业进步。

但特斯拉的授权模式显然未能击中传统车企的痛点。

在小李看来,车企的“拒绝”并非否定FSD的技术实力,而是对当前授权模式的不认可。

如果特斯拉能在责任划分、技术适配、生态绑定等方面做出更灵活的调整,比如明确系统运行中的责任边界,不强制绑定自身生态体系,或许能让更多车企放下顾虑。

反过来,传统车企也不应固守“全自主研发”的执念。

自动驾驶是一场需要巨大投入的持久战,仅凭单一企业的资源,很难在所有环节都保持领先。

适度开放合作,聚焦自身擅长的制造、供应链管理等核心优势,或许能实现更快的技术落地。

就像Waymo选择与多家车企合作而非自建产能,正是这种分工协同的体现。

消费者的态度也在无形中影响着车企的选择,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自动驾驶的核心诉求是“安全”,而“出了问题谁负责”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特斯拉的Beta版模式虽然新颖,但频繁的争议让市场心存顾虑;而传统车企的谨慎验证、责任兜底模式,显然更符合大众对汽车安全的传统认知。

车企选择技术时,必然要将消费者的信任度纳入考量。

结语

这场FSD授权风波,揭开了自动驾驶行业发展的深层逻辑:技术领先只是竞争的第一步,能否适配行业规则、平衡商业利益与风险、契合用户需求,才是决定技术能否普及的关键。

马斯克的“疯狂”吐槽,或许能让特斯拉更清醒地认识到汽车行业的复杂性;而车企的集体观望,也并非固步自封,而是在寻找最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

未来自动驾驶技术的开放与协同是大势所趋,但如何找到让各方都能接受的合作模式,仍是行业需要共同探索的课题。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天天白银(上海华通白银)虚拟电... 天天白银(上海华通白银)虚拟电子盘,虚假宣传诱导投资者!
家属回应“演员仝卓表弟柬埔寨失... 极目新闻记者 王鹏 11月25日20点12分,演员仝卓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和他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弟在11...
喜讯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 2025年11月21日,由央广网主办,中国MBA教育网承办的“教育强国 管理何为——2025央广网M...
被新理念困扰的语文教学 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大有钱塘潮涌之势:核心素养方兴未艾,大单元设计已接踵而至;情境教学尚在探索,跨学...
A股异动丨AI端侧概念走强,歌... A股市场AI端侧概念股走强,其中,佳禾智能一度拉升涨超12%,紫建电子涨超5%,歌尔股份、国光电器涨...
天风证券:26年核心看好AI算... 智通财经获悉,天风证券发布研报称,展望2026年,核心看好AI算力产业链的投资机会。中美AI均进展不...
保时捷纯电Cayenne来了 保时捷发布了Cayenne纯电版,Cayenne家族首次集齐了燃油、插电混动及纯电动三种能源类型。纯...
全新菲亚特500混动版来袭!3... 菲亚特近日正式发布了全新500混动版的动力配置细节,这款经典小型车以轻混技术焕新登场。新车搭载1.0...
混合动力等关键技术领域进步明显... 202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高等级奖项技术分享会于2025年10月22日在重庆成功举办...
电池包铝型材下箱体:电动汽车电... 铝型材下箱体作为当下市场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电池包下箱体制造工艺,接下来,让我们从材料、工艺、结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