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能汽车到具身智能:车企的技术边界正在重构
11月5日,小鹏汽车在2025 AI Day上首次公开其AI人形机器人Iron的流畅步态,迅速成为行业焦点,引发广泛讨论。
业内普遍认为,汽车与具身智能在技术架构和产业链上高度相似,为两者协同发展和双向赋能提供了天然基础。过去几年,全球车企纷纷布局,通过自主研发、合作研发、投资收购、探索应用等多种路径加速进入具身智能赛道。
为何车企纷纷押注具身智能?它在汽车行业的认知与实践有哪些?
清华大学邓志东:汽车具身智能即汽车装上大脑和小脑模型
清华大学教授邓志东在第三十二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具身智能驱动汽车产业变革论坛中指出:“汽车本身已是具身或本体,历经百年打磨形成成熟的本体及运动控制,因此汽车具身智能本质是在这一具身上植入大脑与小脑模型。相较于分段式混合闭环,世界模型智能体能够让决策与路径规划成为一体化VLA的组成部分,同时实现连续向量潜空间中基于梯度下降的自主学习。当前,世界模型智能体包含内含世界模型的VLA,以及外置世界模型的VA或WA。”
中国一汽刘秋铮:汽车具身智能旨在为汽车构建“身体”与“大脑”
中国一汽智能网联开发院智能驾驶高级主任刘秋铮认为,汽车具身智能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构建汽车身体与大脑,是原有汽车技术的演进与升级,并将与新增的AI核心技术进行深度融合。
刘秋铮表示,汽车具身智能是多项前沿技术融合的产物,数据与安全是当前的核心壁垒,因此要持续通过数据飞轮收集数据,构建数据壁垒,还要大幅提升系统的可靠性,这样才能让大家相信汽车具身智能。
长安汽车李昌:汽车与人形机器人遵循相似的“计算-运控-执行”框架
长安前瞻技术研究院经理李昌指出:“在数智范式的驱动下,汽车从单体智能到人机车家办的协同智能,再到万物智联的群体智能演进。其总体框架与机器人相似,均可分为计算中心、运控中心、执行中心三层。然而,两者在数据集、规划和控制算法、开发工具链、执行机构等方面存在具体的差异化技术点。从形智体视角看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趋势,车企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汽投资董寅康:智能驾驶领域经验可复用于具身智能,泛化应用场景
北京国汽智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寅康认为,智能驾驶与具身智能在模型层面和产业链层面高度相似,意味着智能驾驶领域的经验可复用于具身智能的研发,实现技术能力的快速转移。短期来看,具身智能更适合落地的场景是科研,中期来看,具身智能有望在工业和商业服务领域做更加丰富的落地;长期来看,具身智能可以发挥更高价值的,是商业服务、家庭服务这两大场景。
东风汽车朱秋晨:通过大模型赋智小模型及端侧适配,实现车端高效部署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人工智能研发主管工程师朱秋晨提出:“东风汽车围绕‘AI+专项行动’,聚焦场景、模型与数据三大核心,打造汽车具身智能体。通过基础模型训练-端侧平台适配-应用效果验证,完成模型上车全链路。同时,基于企业专有数据进行定制化训练,使应用模型深度赋能全要素智能化应用场景。在部署层面,用大模型智慧喂饱小模型,使轻量化模型具备更强的智能水平,实现在车载芯片上的高效部署。”
中科渝创邓小明:具身操作可应用于汽车总装中的关键环节
重庆中科汽车软件创新中心研究员邓小明表示,在跨具身机械手语义抓取生成研究中,团队基于大规模语义引导抓取数据集,构建了Multi-GraspLLM多模态大模型,统一了不同机械手的抓取生成,显著提升精度。同时,针对汽车总装场景中分拣、装配等环节的感知泛化弱、决策迟滞与控制精度低等痛点,提出了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多源数据采集、专用具身智能大模型开发及机器人本体控制三大关键技术的技术路线。
作者 | 金华敏
审核 | 曲嘉欣
编辑 | 张戈
特别声明:
1. 本报告旨在展示面向汽车前沿、热点问题的最新观点,不追求绝对、长期正确;
2. 报告内容基于嘉宾演讲内容整理,未经本人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