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产业核心转变与电动化趋势
2025年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市场、生产和技术三大根本性转变,电动化成为核心趋势。在市场与销售格局方面,2024年全球汽车销量接近8000万辆,其中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占45%,纯内燃机汽车销量自2017年达峰后下降30%。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汽车销量中的占比从2000年的20%升至50%,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成为增长核心,而发达经济体需求趋于平稳。在生产与出口格局方面,2010-2024年中国汽车产量翻倍,占全球产能的40%,2024年超越欧盟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电动汽车及电池领域的投资是主要驱动力。电动汽车在全球汽车贸易中的占比从2019年的不足4%升至2024年的15%,中国汽车出口目的地涵盖欧洲、俄罗斯、中东等地区。
电动化产业链影响与产业经济价值
在电动化核心趋势方面,2024年中国三分之二的纯电动汽车售价低于同级别内燃机汽车,尽管欧洲和北美仍有价格溢价,但中国低价进口电动车推动了新兴市场的渗透率提升。电池技术方面,中国企业主导磷酸铁锂(LFP)电池技术,凭借低成本和低临界矿物依赖优势占据市场,2024年全球近半数电动汽车采用LFP电池。产业链方面,全球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达1.3万亿美元,电动汽车专用零部件占比10%,但2019-2024年增长近7倍。中国企业在电池相关零部件产能方面占据全球80%以上的优势,生产成本较发达经济体低30%以上,主要得益于规模效应、垂直整合以及低能源与劳动力成本。汽车产业及相关领域对各国经济贡献显著,占GDP的2%-6%,全球汽车制造业直接雇佣超1000万人,中国和欧盟占比近半。每1美元汽车产业产出可带动上下游0.7美元的附加值创造,钢铁、铝等行业对汽车产业高度依赖。
关键挑战与战略方向及政策企业行动
在关键挑战与战略方向方面,发达经济体与中国内燃机汽车销量持续下滑,但其他地区仍将增长,充电基础设施不足制约部分新兴市场电动汽车普及。中国在电池材料精炼、生产设备等领域高度集中,出口管制可能影响全球供应链稳定。战略优先级包括通过政策创造稳定需求、推动生产规模化与技术迭代,建立本土电池制造能力,聚焦成本竞争力强的电池技术,多元化临界矿物供应渠道,优化能源成本等。区域差异化路径方面,欧美需整合区域市场、推动工厂转型,日韩聚焦电池技术创新,北美依托本土资源构建区域供应链,新兴制造国兼顾内燃机与电动汽车生产,潜在新玩家依托低成本资源突破技术瓶颈。政策工具包括设定电动化目标、提供激励、完善基础设施等,企业行动包括平衡产品组合、深化供应链合作、加大研发投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