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文化中心的剧院里,四根楠木大柱竖起,描金龙椅缓缓移出,珠帘在光影中摇曳,慈禧的华丽朝服与德龄的西式蕾丝裙摆交织,《德龄与慈禧》作为第35届澳门艺术节的重磅剧目,再次上演。
“没有人可以讥讽爱”,这句剧中的高光台词,就像纯爱剧里的呐喊,在权力的阴影下闪着理想主义的光。爱是艺术作品里平常恒久的主题,如何在历史的外衣下编演出新意,非常考验创作者的功力。何冀平笔下的这部紫禁城“童话”,改编自裕德龄的回忆录《御香缥缈录》,讲述受西方教育的清朝格格德龄进入紫禁城,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以及后宫众人互动的故事。剧本并未拘泥于历史事实,而是意图挖掘历史人物作为“人”的情感维度,以现代的目光解构权力与情感。剧中,“爱”不仅是男女之情,更涵盖了亲情、友情和家国情怀。
串联全剧的德龄,作为权力场外的闯入者,以西方视野挑战深宫陈规。但此番她的形象跳脱了清宫剧中常见的“帝王情人”套路,更注重独立人格与思想的光芒。扮演者郎玲灵动清亮,剧本给她注入了近乎无懈可击的智慧与勇气,是最带着理想主义色彩的“完美角色”。但过于理想化的叙事常常刻意回避了历史的残酷性,带来童话般的失真感。
而慈禧的扮演者江珊,无疑是全剧的支柱。她将“慈禧”从专横太后的刻板印象中拉出,赋予了这一历史人物鲜活的生命力,威严与脆弱、好奇与保守、渴望爱却困于孤独。江珊点燃了剧中情感与戏剧张力的火花,也点燃了与对手演员的化学反应。
在与德龄的对手戏中,江珊展现了慈禧从威严到柔情的细腻转变。就像所有刚硬的历史褶皱里,都藏着柔软的人性丝线,在一场关于“爱”的对话中,当德龄向慈禧解释男女之情的纯粹与美好,唱起法语版《爱的礼赞》,慈禧深埋的少女情思被唤醒。江珊通过微妙的眼神流转与语气变化,将慈禧从不屑到动容的心路历程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场戏幽默温馨,但江珊在细微处传递的脆弱感,更让观众感受到爱的珍贵与无力。
如果说爱是剧中的光,权力则是笼罩一切的阴影。《德龄与慈禧》通过慈禧与光绪的关系,深刻描绘了权力对人性的扭曲与束缚。慈禧作为紫禁城的实际掌权者,表面掌控一切,实则如她自己所述,是“代你们受过的囚犯”,江珊的声音裹挟着沉重的疲惫,也道尽权力巅峰的代价。
在与光绪的对手戏里,江珊将一份扭曲的“母爱”演绎得让人心颤。她回忆光绪幼年时的依赖与亲昵,却夹杂着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既有作为长辈的疼爱、对亲情的渴望,也有作为掌权者对威胁的高度警惕。浓烈的爱里渗透着恐怖的掌控欲,温情脉脉的絮语背后,是权力关系中的冷酷与疏离。
光绪的角色则进一步凸显了权力的无力感。慈禧说着“无人知我心中所想”,光绪则道“那我的心呢?”扮演光绪的年轻演员肖宇梁虽显稚嫩,但有着一股难得的少年气。他始终微微佝偻的背脊,消瘦紧绷的身体,传递出一个郁郁不得志皇帝的压抑与挣扎。“欲飞无羽翼,欲度无舟楫”,他绕着舞台中央的巨柱踱步,光影投射下,仿佛时间在流逝,而他却始终困于原地。
《德龄与慈禧》以其对爱的理想化描绘和中西文化的交融,编织了一场动人的历史童话,却也在权力褶皱的阴影中,揭示了爱的脆弱与人物的悲剧命运。他们虽谈论着爱,却无人能逃脱孤独与不幸的宿命,那是深宫的桎梏与历史的无常,是爱在时间的巨柱下化成的叹息。
投稿人:十三豆
(本文为投稿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