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先生走后,全民缅怀。翁帆在《光明日报》撰文:“杨先生离开的时候一定很欣慰。他的一生,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人类的进步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长子杨光诺也公开表达了对翁帆的感谢,称全家都是父亲再婚的受益者,将翁帆形容为“最温暖的依靠”。
杨振宁有三个子女,都没有子承父业。
近些年网友的关注大多落在杨翁54岁年龄差的婚姻上,认为翁帆是“莞莞类卿”,其实杨振宁发妻杜致礼,远远不只是那个“卿”。
他们长达53年的相濡以沫,深情动人。而他作为父亲对三个孩子的教育陪伴方式,对身为父母的你可能也有触动。
1949年冬天,圣诞过后的假期,杨振宁在普林斯顿一家中国餐馆里遇见了一名兼职做工的女生,他四年前的学生杜致礼。

▲1947年的杜致礼
杜致礼1927年生于陕西米脂,父亲是抗日名将杜聿明,母亲曹秀清则是米脂县首位党员。作为将门才女,杜致礼自幼接受严格教育,精通文学、音乐、雕塑。1944年她考入西南联大附中,数学老师正是杨振宁,可惜师生交集只有一年。1947年,杜致礼在宋美龄推荐下赴美,入读韦尔斯利学院,攻读英国文学。然而父亲被俘后,家中资金断供,她被迫转学至免费的圣文森学院,一度靠面包蘸番茄酱度日,但坚持着半工半读。
许多年后杨振宁回忆:“我并不知道杜致礼到了美国,我是无意中走进那家饭店。我早到或者迟到,都将错过与杜致礼相见的机会,可命运之神安排我们在那一天那个地点相聚,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他原本只打算在普林斯顿停留一年,但因为杜致礼,一切变得不一样了,他一留就是五年。
在一篇论文后记里,他公开官宣:“最后我还是决定留下,因为我正在同杜致礼小姐谈恋爱,她正在纽约读书,而我从普林斯顿乘车,到她那里只需要一个钟头。”1950年8月26日,两人在普利斯顿的教堂结婚,双方父母未能到场,婚纱是借的。当时杜致礼23岁,杨振宁28岁。

杜致礼中英文俱佳,曾先后在中国台湾花莲县的中学教英文,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中文。但很显然,她更多的心力还是投入在养育三个孩子上,承担了家中大部分事务,支撑着杨振宁的事业。

▲1957年诺奖颁奖典礼上,杜致礼与瑞典国王起舞,身着白色旗袍,落落大方。
杨振宁说她是最严格的听众,重要演讲前总要请她润色稿子。她以文学的感性,平衡他科学的理性,家中经常举办沙龙,招待他的科学家与艺术家朋友。
她一生优雅,晚年却深受病痛困扰,患上了软组织肿瘤,并出现了老年痴呆和帕金森症状。岁月实在无情,再美好的人也要受它盘剥。
2003年杜致礼病逝,享年76岁。她不只是杨振宁夫人,消逝的白月光,更是一位极具才华和风骨的优秀女性。
翁帆的出现,也与杜致礼有深切的缘分,1995年汕头大学承办首届“世界华人物理学大会”,杨振宁与杜致礼受邀出席,刚读大一的翁帆正好负责接待。夫妇俩对翁帆印象极好,杨振宁后来写道,“致礼和我立刻喜欢她,她漂亮、活泼、体贴且没有心机,是英文系学生,英语说得非常好。”此后每到节日,翁帆也会写信向两人问好。

▲1995年,汕头大学,翁帆与杨振宁杜致礼合影
2003年得知杜致礼辞世后,正在读研的翁帆写信给杨振宁表达慰问,从此结缘。他丰富了她的人生,她温暖了他的余生。

家庭的教育模式是一种看不见的遗产,它被无声地交由下一代继承。身为父亲的杨振宁,教育理念和风格,就与自己的父亲杨武之十分相似。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现肥西县)四古巷杨家大院。
杨振宁兄弟姐妹共五人,他是长子,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
杨武之是中学教员,杨振宁生下来不到一岁,他就考取了安徽省留学美国公费生,去芝加哥大学读博士。

▲杨振宁回忆父亲的文章
杨振宁的启蒙教育全靠母亲罗孟华完成,他极聪慧好学,5岁就认识了三千个汉字。

▲杨振宁与父亲杨武之、母亲罗孟华
过了五年,杨武之学成归国,在厦门大学数学系任教授,杨振宁与母亲移居厦门,过了一年有余,又随父亲去了北京,杨武之任教清华,杨振宁进入清华附近的成志小学。
在那里,杨振宁的数学天赋开始崭露头角,父亲却并不热切,反而更在乎他的人文素养,让他学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并请了老师来教《孟子》,让他背诵里面的篇目。
幼年打下的传统文化功底,在漫长百年里给予了他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杨振宁常听见爸爸说的话就是“慢慢来,不要急。”
杨武之是数学家教育家,还是华罗庚的伯乐。华罗庚在西南联大任教时,杨武之爱惜他的才华,没有让年轻的他论资排辈一点点苦熬,力排众议,直接给了他正教授待遇。华罗庚十分感动,曾说:“古人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我之鲍叔即杨师也。”
杨师宽厚爱才,也充满可爱的胜负欲,他对华罗庚说:这辈子我的数学是赶不上你了,但我儿子杨振宁一定可以超过你~
后来杨振宁并没有在数学方面超过华罗庚,却用自己的热爱,成为了全人类的星辰。
杨振宁与杜致礼有三个子女。长子出生在1951年,取名杨光诺,是爷爷杨武之起的,“诺”是一诺千金,也是诺贝尔奖,老人希望孩子的到来给杨振宁带来好运。愿力是神奇的,杨光诺7岁那年,杨振宁果然获了诺奖。
杨振宁做物理研究异常辛苦,但无论多忙都要挤出时间陪一陪儿子,讲故事、逛书店。杨光诺沐浴在爱中长大,4岁就跟爱因斯坦合过影。

杨振宁也跟老父亲一样,不会刻意要求儿子随自己学物理。杨光诺从小喜欢计算机,中学毕业后进入密歇根大学一直读到博士,后成为量子计算机专家。
二儿子杨光宇早年热爱化学,读到化学博士,在大学任教了一些年,又转型企业管理,进入华尔街从事财务金融,跨度巨大。
唯一的女儿杨又礼生于1961年,名字中的“礼”字源自母亲,寓意着传承家族品格。她选择了学医,成为一位优秀医生,并通晓7国语言,作为无国界医生组织成员,持续在叙利亚等战乱地区开展医疗救援,胆识勇气不输给任何一个男子。
杨振宁先生教育子女是“慢养哲学”,尊重每个孩子的兴趣,不强行规划,不插手他们的人生道路。


▲1982年全家福,左起:杜致礼、杨振宁、杨光诺、杨又礼、杨光宇。
杨振宁在写给朋友的信里发表过观点:“我要给您的忠告是:让他像正常孩子那样发育成长,每周花一两个小时接受大学教授的指导,不要急于在数学和科学上施压。在他前面还有一条漫长的人生旅途,尤其重要的是,在心理跟学习上保持全面均衡的发展……”
这与王阳明《传习录》中的观点高度契合:“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留白、放手、接纳、欣赏,这些特质都会在代际之间延续或回馈。
父母不插手孩子的人生,子女也不干涉父亲的晚年。2004年,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结婚,在外轩然大波,在内平静祥和,子女们都表示坦然接受,理解并尊重。
真的做到了,亲疏有度,各自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