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喜》最新的剧情中,张浩的竞聘,不出意料的失败了。
胜不骄,败不馁。对于这样的结果,天生乐观、习惯佛系的张浩自然是一切随缘、毫无波澜。毕竟,在竞聘结果出炉之前,他早就做好了失败的心理建设。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毕竟,按照张浩自己的说法,这场所谓的公开竞聘,本来就是自导自演的萝卜招聘。从公司走廊贴出通知的那一刻开始,张浩的同事小吴就是内定的人选。
陪太子读书,给小吴抬轿。既然竞聘只是搞形式、走过场,那么张浩的结局,从开头就已经注定。
只是,人选内定、暗箱操作,这是张浩单方面的说辞。同样的竞聘失败,到了许知夏的口中,就变成了完全不同的另一个版本。
在许知夏看来,张浩说公司内定人选、小吴靠关系上位,完全是给自己的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开脱。对此,许知夏是这样说的,“内定个屁!我朋友已经告诉我了,你的综评分数是最高的,对不对?张浩,我告诉你,你没被选上的终极原因,就是因为你领导觉得你太佛系了!”

佛系——以许知夏的视角来看,张浩的落选纯属咎由自取。所谓的内定人选,不过是张浩玩不起的loser心理,这是他在给失败找借口、为躺平寻理由。
许知夏的说法,看似合情合理,却又令人半信半疑。毕竟,张浩固然不思进取、知足常乐,但在这场公司组织的公开招聘中,他终究是压过了竞争者、拿到了最高分。
事实上,小吴是内定人选的事情,并不是张浩输不起就耍赖、事后找回面子的借口,而是电兰集团内部半公开的秘密。
从公司贴出竞聘通知开始,张浩就不愿不识趣地去竞聘、蹚浑水。早在第9集,许知夏第一次与老公聊起竞聘的事情,张浩就已经提前知道了结果,他说,“听说都内定好了,我们部门小吴。”

朽木不可雕,烂泥难上墙。
张浩的不思进取,让我们与许知夏一样,陷入了先入为主的思维陷阱,下意识地预设立场。在当时看来,张浩不报名、不参与,更像是在用蹩脚的理由,用躺平找到合适的借口。
在此后的剧情中,许知夏习惯絮叨叨、日常碎碎念,总是用各种方式给张浩打鸡血、灌鸡汤,帮老公树立信心、为竞聘加油打气。
只是,和热情高涨、信心十足的知夏不同,张浩始终是一副懒散的态度——推推动动、不推不动。
在竞聘开始之前,张浩就曾断言最终胜出的人选必定是小吴。他曾当着知夏的面分析过对方的优势,“小吴后台比我硬、人脉比我广,他人还比我活络。”

在张浩夫妇争论的同时,作为竞聘事件的另一主角,小吴曾经当面劝说张浩放弃,又曾直言自己有后台。
故事讲到这里,张浩的废柴人设彻底立稳,而小吴更像是狐假虎威般的虚张声势。
然而,人生不是童话,职场无法开挂。人力资源部主任的竞聘,以张浩的完败而告终。他最终赢了分数、输了岗位,小吴有背景、有后台,自然能够背靠大树、抱紧大腿,凭借找关系、走后门的方式上位。
而张浩的努力,更像是知夏的自我感动,如同蚍蜉撼树一般,令人感到不自量力。
直到此时此刻,我们终于发现,或许从一开始,许知夏就错怪了张浩。我们不是电兰集团的员工,我们没有在行政办日常打卡,因此才会单纯地认为,这场竞聘是一场真刀真枪、唯才是举的公平比拼。

唯有身处其中的张浩,才能明白招聘背后的故事。小吴之所以能够加冕主任、华丽转身,分分钟扶摇直上,并不是他业绩有多好、能力有多强,只是因为他关系户的标签。
知夏作为生活情感类的博主,她或许并不了解真正的职场。她工作的日常,不过是写公号、发文章、煲鸡汤、上价值,对于办公室的人情世故、对于职场内的尔虞我诈,许知夏的理解既肤浅、又表面。
在电兰集团这样的企业,员工的晋升通道与艾(滋)病毒一样,永远只会通过血液、母婴和性进行传播。
即使张浩天天打鸡血、日日勤加班,他扔掉保温杯、变身工作狂,或许,在最终的竞聘中,他依然会因为进门时先迈左脚、PPT切换效果不好、名字和领导犯冲、裤子和上司撞衫而被宣布出局。

毕竟,在这场竞聘中,一切的标准都会随张浩而变,只有小吴才是标准答案。
在职场待得越久,你就越会发现——有的人一生奋斗的终点,不过是别人职场的起点。正如有的人生在北京,有的人胜在背景。
躺平无罪,摆烂有理。张浩的痛,懂得都懂。
上一篇:《四喜》直到许知夏2次算计沈明珠,才懂何丽华为何看不上这一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