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盐田的“含糖量”和“颜值浓度”有点超标。
11月22日,青春爱情偶像剧《向明月许愿》在特发小梅沙梅沙客厅正式开机。看看这阵容:陈鹤一、饶嘉迪、张嘉元、林小宅……一水儿的新生代,满屏的胶原蛋白,简直就是一场“颜控狂欢”。

据说这部剧讲的是大学生活里的爱与梦想,从青涩暗恋到甜蜜热恋。说实话,这种“纯爱战士”狂喜的剧本,放在温度如春的深圳初冬,尤其是放在自带滤镜的小梅沙拍,“味儿”确实是对了。毕竟,谁能拒绝在碧海蓝天下来一场“海誓山盟”呢?
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盐田的观察者,在跟着粉丝喊完“kswl”(磕死我了)之后,更想聊聊这次开机背后的另一个主角——盐田“山海片场”。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剧组对盐田“上头”了。从早些年的影视取景,到如今《向明月许愿》这样致力展现“新时代少年”故事的剧集选择在此实景拍摄,盐田似乎正在成为国产偶像剧的“御用背景板”。
这当然得益于盐田的老天爷赏饭吃。山海资源是这里的“硬通货”,对于追求唯美画面的偶像剧来说,这里就是天然的摄影棚。正如原著作者文吉儿所说:要在时代洪流中守护内心的纯真。而盐田的山海,恰恰提供了一个抽离喧嚣、安放“诗与远方”的绝佳容器。
然而,热闹背后,长远的思考势在必行。
盐田一直骄傲于“山海片场”的概念,但这四个字,不能仅仅停留在“景美”上。剧组来了又走,明星来了又去,留给盐田的,除了几条粉丝的打卡小红书和播出时的惊鸿一瞥,还能有什么?
山海片场明显瞄准了“搞事业”而去,那么也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去筹谋。
主动出击,用“编剧工作坊”撬动内容源头。与其坐等剧组来挑景,不如主动邀请编剧来“找故事”。盐田不仅有山海,更有硬核的产业IP。华大基因充满未来感的实验室,是不是天然契合医疗剧、科幻剧甚至悬疑剧的设定?盐田港那恢弘的岸桥和堆叠的集装箱,难道不是职场剧、商战剧甚至工业美学大片的绝佳舞台?类似“盐田故事·编剧工作坊”可以做起来,邀请影视主创团队走进华大、走进港口,进行深度采风。鼓励他们将这些独有的“盐田元素”写进剧本,让特发小梅沙、华大基因、盐田港不再只是背景板,而是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场景,甚至是角色的职业背景。这种“深入植入”,才是一个片场最核心的竞争力。
从“卖风景”到“卖服务”,完善影视协拍的“软件”。“山海片场”不应只是一个地理名词,更应是一个服务品牌。剧组选择这里,除了看风景,更看重拍摄的便利性。盐田能否建立更完善的一站式协拍服务机制?从群演招募、器材租赁到吃住行保障,让剧组觉得在盐田拍戏不仅“出片”,而且“省心”。只有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硬起来,偶尔的“流量”才能变成长期的“留量”。
拒绝“一次性背景板”,实现“影视+文旅”的长尾效应。《向明月许愿》里会有很多展现校园风云人物和鲜活日常的场景。这些场景在剧集播出后,能不能迅速转化为游客可体验的旅游产品?参考《狂飙》之于江门,《去有风的地方》之于大理,盐田需要思考如何将剧中的“名场面”复刻到线下,以及用自己的方式去强化这种链接。比如,在梅沙客厅保留部分拍摄置景,或者推出“主角同款”打卡路线。让剧粉在戏外也能“向明月许愿”,把短暂的“追剧冲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旅游消费。
保持审慎的开发态度,守护山海的“原生感”。剧集追求的是“真实而鲜活的青春故事”,而这种真实感往往依赖于环境的原生态。我们在开发“山海片场”时,要警惕过度的网红化改造。保留盐田那份独特的、未被过度雕琢的“少年气”和“呼吸感”,或许才是它能在众多影视基地中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
总而言之,《向明月许愿》的开机是一个美好的开始。我们期待这部剧明年能大火,更期待盐田的“山海片场”能借着这股青春的东风,不仅在镜头里美得不可方物,更在产业探索上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
毕竟,最好的“剧情”,是城市与影视的双向奔赴。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谢宇野
上一篇:陈晓《大生意人》央八史上最快破3!唯一争议居然是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