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7 月 28 日起在瑞典举行的中美第三轮经贸谈判仅持续 1 天半即告终止,美国财长贝森特随后威胁对华加征最高 500% 关税。
贸易(资料图)
美方此次谈判提出的条件堪称苛刻。数千亿美元额外采购订单、单方面对美商品零关税、全面开放核心产业领域等要求,连欧盟都未曾全盘接受。这些条款背后,是美国试图延续对欧盟的施压逻辑,却忽视中国与欧盟在国际经贸格局中不同的战略定位。贝森特的威胁直指中国与俄罗斯的能源贸易,要求中国停止从俄伊购买石油,否则将面临惩罚性关税。
美国的关税威胁并非孤立事件,其背后是正在国会审议的一项法案。共和党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主导的该法案,旨在对与俄罗斯保持贸易往来的国家施加制裁,84 名参议员已表示支持。所谓 “二级关税” 机制,将第三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往来纳入打击范围,本质是通过单边制裁手段重构全球贸易秩序。印度和中国购买了俄罗斯 70% 的石油,成为该法案主要针对对象。对比美国对欧盟和日本最高 25% 的关税幅度,对华 500% 的关税威胁,更像是一种试图打破中方心理防线的策略。
中美贸易谈判的波折并非首次出现。不到三个月内,双方已在日内瓦、伦敦和瑞典举行三轮会谈。此次瑞典谈判原计划持续 4 天,最终仅进行 1 天半,双方均未发布达成共识的声明。谈判地点选在瑞典首相办公室所在地罗森巴德大楼,凸显议题的复杂敏感。美方在谈判期间释放矛盾信号,一方面贝森特发出关税威胁,另一方面特朗普透露可能延长关税休战,这种摇摆暴露出美国内部对贸易战后果的担忧。上一轮关税战已对美国企业造成冲击,若重启战端,华尔街的反应可能比中方反制更迅速。
贸易(资料图)
中国的反制准备早已启动。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李成钢明确表示,反制措施将如期展期。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强调,中国将根据自身利益采取能源保障措施,关税战没有赢家。4 月以来,中国已对原产于美国的商品逐步提高加征关税税率,从 34% 升至 125%。针对稀土这一关键资源,中方对美国民用领域发放临时出口许可证,军用特种稀土则完全限制出口。半导体领域,国产化率已突破 26%,华为 Mate60 系列搭载纯国产芯片,展现科技自主能力的提升。
中俄合作在多领域取得突破。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俄罗斯原油进口量逆势增长 23%,填补中东供应缺口,使美国 “次级制裁” 威胁效力大减。8 月,中俄海军将在太平洋举行联合巡航,虽强调 “不针对第三方”,却在战略层面展现协作深度。这种合作并非临时应对,而是基于双方共同利益的长期布局,在能源、军事、科技等领域形成互补态势,为应对单边制裁提供支撑。
美国的关税政策正遭遇盟友反噬。日本推翻 5500 亿美元对美投资承诺,欧盟 6000 亿投资计划依赖私企自愿实施,显示胁迫签署的协议难以持久。欧盟对美国汽车实施零关税,却对中国汽车维持更高税率,这种不平等安排影响中国产品竞争力。全球供应链在关税冲击下加速重构,RCEP 成员对美贸易替代效应显现,削弱美国关税政策的实际效果。英伟达获准对华出口 H20 芯片并下达新订单,暗示美国在科技封锁上不得不做出让步。
贸易(资料图)
中美已同意延长 90 天关税休战协议,为后续谈判留下空间。这场博弈的核心,不在于单次谈判的得失,而在于全球化时代各国如何相处。美国试图用单边制裁维系霸权,中国则通过多边合作与自主发展寻求突破。中俄合作不是针对第三方的联盟,而是应对全球不确定性的稳定器。未来 90 天,双方能否在平等基础上重建互信,将决定全球贸易秩序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