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近期对印度发出了明确的威胁,警告称如果美国总统川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阿拉斯加会谈失败,印度可能面临高达200%的关税处罚。这一消息无疑让印度震动,尤其是在总统莫迪的政府面临压力的情况下。
8月13日,美国财长贝森特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如果川普和普京未能就俄乌战争的停火问题达成协议,那么美方可能会对印度加征二级关税,后果将非常严重。他还提到,当前已对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的行为加征了二级关税,而如果事态没有缓解,这些惩罚性措施可能还会进一步加重。
贝森特的这番话如同晴天霹雳,震动了整个印度。从《印度时报》到“新德里电视台”,从《新印度快报》到“今日印度”,所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这一消息,充满了焦虑与紧张。如果我是莫迪,看到这些坏消息堆满了桌子,恐怕也会觉得局势岌岌可危。
有分析认为,美国对印度加征关税,不仅仅是为了减少两国457亿美元的贸易逆差,更是为了在复杂的国际政治中发挥更大的杠杆作用。首先,显而易见的是,关税的主要目的是迫使印度停止购买俄罗斯的石油,从而削弱俄罗斯的经济支撑,打击其在乌克兰战争中的持久能力。川普此前也曾直言,增加对印度的关税,是迫使普京重新回到谈判桌的一种手段。
其次,这一行动也是美国对其欧洲盟友的压力测试。在今年6月的G7峰会上,贝森特曾试图通过谈判测试欧洲国家的态度,他甚至在谈话中明确给出“选择”——要么支持美国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要么闭嘴不表态。但欧洲国家在这一问题上显得十分谨慎与回避,集体沉默未作回应。
最重要的是,经过多轮博弈,川普似乎已经意识到与中国对抗的风险过高,反而印度是个相对容易施压的目标。美国的这一策略明确指出,印度被视为一个“调节变量”,可以用来消解大国间的紧张关系。法国著名时政博主阿尔诺·贝特朗认为,美国之所以将印度作为对抗的对象,是因为印度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但又不足够强大以进行有效的反击,因此成为了美国与俄罗斯、中国等大国博弈中的“替罪羊”。
长期以来,印度奉行的是一种“多边结盟”的外交政策,试图在大国间保持平衡。然而,现实却是,印度的这一策略使其处于尴尬境地:既没有足够的硬实力来捍卫自己的独立外交,也未能避免成为大国博弈中的牺牲品。贝特朗指出,印度想成为每个大国都需要的合作伙伴,但实际上,印度反而变成了一个可以被“牺牲”的对象。
这一现实让印度陷入了困境:一方面,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将遭遇美国的持续制裁;另一方面,停止购买又可能导致国内经济压力骤增,尤其是通胀失控。在此情况下,印度不仅未能提升自己的战略话语权,反而被美国和俄罗斯的博弈所夹击,成为他们谈判桌上的筹码。
美国的威胁并非空穴来风。根据贝森特的言论,未来美国可能会对印度加征更高的关税,这一惩罚性措施甚至可能达到200%。虽然美国此前曾对中国实施过高达245%的关税,但中国的反制措施有效地抵挡了美国的压力。然而,印度能否承受这样的高额关税还很难说,因为与中国不同,印度并不具备强大的反击能力。
莫迪政府此时面对的局面堪称尴尬。印度原本希望通过“多边结盟”在大国间游刃有余,但这一策略却未能带来预期的好处。相反,印度如今陷入了美俄博弈的夹缝中,成为大国博弈的工具,最终失去了自身的战略自主性。
对于印度来说,这次挑战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考验。莫迪政府的外交策略是否能经得起这个重压,还需要时间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