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再度对中国实施报复性措施,宣布加征100%关税,并对关键软件进行出口管制。这一轮的关税对抗,表面看像是新一轮的“胆小鬼游戏”,但实际上,特朗普手中的牌已变得越来越有限,尤其是在去年4月的关税战之后,他的关税政策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威胁力。
回顾2023年的关税战,4月初,美国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34%的关税,作为反制,中方迅速回应,对所有美国进口商品征收同等关税。接着,美国将关税调高至84%,中国也紧随其后,税率再次提升。而到4月9日,双方的关税甚至飙升至125%,某些商品的叠加关税总额甚至超过了245%。与此同时,中国启动了稀土管制措施,打击美国高科技和军工产业。
进入5月后,双方暂时休战,并达成阶段性协议。美国保留10%的基础关税,而中国也保留10%的反制关税,其他额外的加税则取消。不过,协议中仍保留一些“隐性条款”,例如美国对芬太尼相关商品征收20%的额外关税,导致实际总税率维持在30%左右。此外,中国也没有放松稀土出口管制,稀土依然作为谈判筹码。
特朗普在这一过程中,展示了其典型的反复无常的谈判风格,华尔街还特意创造了一个词——“TACO”(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特朗普总是临阵退缩),用来形容特朗普在政策上的反复无常。最著名的案例之一发生在5月23日,当时特朗普宣布对欧盟商品加征50%关税,引发市场剧烈波动,但两天后,他便宣布推迟实施,市场也随之反弹。
特朗普的退缩往往是出于对资本压力的应对,因为他本身是资本家,他的行为模式实际上是在为资本利益服务。特朗普的政治行为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支配逻辑,政客通过反复调整政策、制造舆论热点,不断维持公众注意力,最终为背后的资本服务。
特朗普的政治生涯实际上一直在围绕交易展开。从2016年的总统竞选开始,特朗普便自掏4300万美元(有报道甚至提到是10亿美元),他把竞选视作一种投资,通过当总统为自己和家族的商业谋取利益。因此,特朗普的核心目的从未改变——就是交易。
他的政府通过口号如“让美国再次伟大”转化为政治资本,实则服务于美国的军工复合体等财团。他制造外部敌人,通过贸易战和科技战来维持政治动员,实质上是在避免触碰美国内部的结构性问题,维护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
在特朗普的“商人思维”下,美国似乎依旧是强大的,但细看之下,却不难发现其虚张声势,实际上已成纸老虎。与特朗普的表面强硬不同,中国的反击则是实质性、系统性的。从最初的稀土管制开始,中国的反制措施逐步深入,表面上看似简单,但在后期的累积作用下,反击的威力和杀伤力也越来越大,对美国的压力逐渐加大。
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宣布了更加严格的稀土管制政策,要求任何涉及到中国稀土的出口,特别是用于高端芯片制造的产品,必须逐案审批。这意味着,中国不仅管控了稀土的开采和冶炼,还包括了相关的生产技术,基本堵住了其他国家通过技术拼接的方式发展稀土产业链。
这一系列的政策调整,表明中国已经不仅仅是在应对美国的攻击,而是对全球产业链的未来进行布局。中国的反击不仅仅是在回应巴基斯坦等小国的行动,而是通过深思熟虑的政策来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
中国的这一策略,也意味着美国过去惯用的“长臂管辖”手段将被用以反制。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显示了中国在应对美国时,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力量和应对策略。
正如学者沈逸所言,中国的反制策略精准瞄准了美国高科技和军工产业的软肋,采用了与美国相同的“长臂管辖”规则,表现出中国在应对美国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防守,而是在积极布局。
总体来看,中美贸易战的博弈,反映了两国在战略上根本不同的思维方式。特朗普的政策大多建立在美国依然强大的假设上,试图通过关税等手段强迫中国屈服。但实际上,这样的策略效果有限,反而暴露出美国对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适应能力不足。
而中国的策略则更加灵活、系统,并有着清晰的长期目标。这场斗争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利益,更是为了未来的技术脱钩和全球产业链的布局。中国并不害怕“单边霸凌”,也准备好了迎接更加复杂的局面。
最终,中美贸易战的核心问题并非关税,而是两国在全球经济和技术主导权上的争夺。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加征关税等手段回到过去,但中国已经准备好迎接这一挑战,展现出不同于美国的战略思维,给全球带来新的博弈格局。